2008-11-30

[堃瑛] 第十週 調查研究

◎認知
「測量」包括很多面向,有形的、無形的,重量、長度、溫度、智商、滿意度等等,配合不同的對象,也會使用不同的測量方法與單位。

調查研究的缺點在於,很少能處理社會生活的情境脈絡,因為它都是條列式的,跟訪談就會有很多差別,例如問兄弟姊妹的問題,訪談會比較有彈性,能夠依據對方的回答,馬上修改詢問的方式或是決定問題的深度、廣度。

老師用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做問卷就像炒一盤青菜一樣,誰都可以炒,炒完了都可以吃,但是不知道好不好吃。

問卷設計的兩個重要原則:

  1. 理論架構要很強
  2. 操作定義要清楚
舉例:

要問受試者年齡的時候,有好幾種問法,如下:

  1. 今年幾歲?
  2. 出生年次?
  3. 年齡區?
  4. 兒童、少年、青年、中年?
這四種問法應該是各有各的考量,配合不同的研究目的而使用,但我覺得第三種最合適,第一、二種的答案都太過精準,受試者不一定願意據實回答,研究者做分析時也必須處理過多的資訊,第四種問法則不容易界定各個項目的意義。

而其中包含有「連續變項」與「類別變項」,連續變項如出生年次,類別變項如年齡區,連續變項可以轉變為類別變項,反之則不行

  • 連續變項(continuous variable)
  • 對所研究的變項採用數量表示時,在任何兩量數之間可以存在其他量數者,稱為連續變項。例如:身高就是連續變項。因為任何兩人的身高數字之間,都可能存在另外數字;甲生與乙生的身高分別是160與161公分,丙生的身高也許介於二人之間,是160.5公分。同理,智商、人格特質、反應時間等,都屬連續變項。

  • 類別變項(categorical variable)
  • 研究對象在特徵上可以分門歸類者,稱為類別變項。例如:性別、教育程度、職業、宗教、籍貫、社經水準等,均屬類別變項。

    ◎行動
  • 問卷設計練習
  • 這週做的練習是修改一份簡單的問卷,除了考慮到做問卷設計容易犯的十二點錯誤之外,也要想想怎樣的題目答題者看起來最舒服?怎樣的題目研究者最容易做分析?

  • 檢討上週的小組練習
  • 我們組的命題「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會增加對該主題之興趣」,老師說蠻有創意的,但其實我們純粹是從ISP Model中的觀點去發想而已。

    ◎感受
    今天上課的主題是問卷,其實我從以前就很喜歡幫人做問卷,倒不是為了幫對方進行研究如此高尚的情操,我只是覺得問卷就像另一種形式的「心理測驗」,在不同的領域上,可以幫助你更了解自己,例如關於消費、線上遊戲、使用圖書館等等,很多東西是我們每天生活中都會接觸的,但我們使用它,卻很少去整理自己使用上的行為與感受,藉著做問卷,就可以發掘一些現象,我覺得是很有趣的。

    這兩週恢復為美美老師一個人上課,看到老師很認真地排了「課程時間分配」,覺得老師真是用心,雖然總是有點難履行(苦笑),不過也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吧!

      2008-11-29

      [若涵]調查研究:問卷的腳色

      [課堂內容]
      -調查研究,什麼是調查研究?
      簡單來說,調查研究者選出許多樣本回答相同的問題,測量當中的變項、檢驗假設,變項之間的關係就以統計方法來測量,解釋結果。調查研究者會遵循演繹的法則:原本就有一套既定的架構,這點是和質化研究最大的差別。

      -調查研究的步驟
      1.形成理論架構
      我們在閱讀理論後去命題,接著形成假設,藉而決定調查類型
      2.進行步驟設計
      計畫如何進行資料紀錄,以及調查工具預試
      3.決定取樣方法
      包括標的人口、樣本資料、樣本數及抽樣
      4.實際進行
      進行訪問,小心紀錄
      5.整理+資料分析
      檢查資料,進行統計
      6.撰寫
      描述研究方法即發現,並且接受評估

      -問卷
      研究者最常利用問卷來收集資料,要注意並非分析是純粹的收集,透過問卷來「測量」被研究者的行為和態度。問卷調查並非獨立研究,可能會配合實地研究,經常會和其他研究並行。問卷調查具有大樣本可行性、彈性、標準化等優點,但相對而言也有所侷限(容易失去一些創意的見解)、無法根據實際狀況做修改的動作以及缺乏效度的缺點,因此時常與其他研究結合,設計一份好的問卷,需要足夠的理論架構及清楚測作定義。

      -問卷要注意的事項
      1.避免使用術語、俚語或縮寫
      2.避免語意模糊、混搖
      3.避免情緒性的字眼和聲望的偏誤
      4.避免模稜兩可的問題
      5.避免引導式問句
      6.避免問受訪者能力所無法回答的問題
      7.避免錯誤的前提
      8.避免問未來的意圖
      9.避免雙重否定
      10.避免重複或偏重某種答案類別

      根據我做過問卷訪問的經驗中,最難的就是第五點避免引導式問句。因為受訪者常常不懂問卷上的題意,因此可能需要我多舉一些例子,但如此一來就會有引導的誤會隱藏其中。
      例如:RFID晶片卡的使用性,如果我舉例解釋什麼是RFID晶片卡,受訪者就會從我解釋的過程和態度去認定它的使用性如何。所以在最開始問卷的設計以及用詞就顯得很重要,一份矛盾的問卷不僅會影響問卷的可信度,也會讓受訪者對這項訪問產生強大的質疑。
      從問卷的編排方式也可以看出其敏感度,要看哪些變項對該研究是重要的,例如性別、年齡、職業、出生年月日等等,這並不是所有的研究都使用的到之條件,要依照研究的需求來設計。尤其現代社會中,許多蓄意犯罪份子會利用問卷,導致大多數人對做問卷產生嫌惡感,不相信陌生人遞上的問卷,所以對於個人資料的詢問更需要小心的設計。

      [課堂活動]
      老師讓我們分組修改一份有錯誤的問卷,我們根據問卷容易犯的十項錯誤作修正,盡量以受訪者的角度來設計問卷,可以更加貼近他們的希望,降低被拒絕的機率。

      [心得]
      問卷看似簡單,但其實包含了許多重要的概念在裡頭。由於研究者未必能到到場解釋給受試者聽,經常會透過第三者做為中間的橋樑,如此一來第三者的重要性就顯得很重要。研究者如何傳達其概念給橋樑知道,而橋樑又如何傳達給受試者知道,這當中需要雙方都同意的溝通。所以在訓練人員的時候,都要傳遞清楚概念及結構,並且解釋問卷設計的意義。
      在我替人寫問卷的經驗中,通常封閉式問卷比較願意寫,開放式問卷由於需要較長的時間及精神,我都會略過。從受訪者的角度來設計問卷形式,這也是一種辦法,盡量設計出讓受訪者願意停下腳步並且信任的問卷,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了。

      2008-11-26

      [詩絨] 田,也掉茶 ─ 淡水篇, 11/26

      今天是郊遊日,我們全班與美美老師、Foster 老師一起來到淡水地區,進行一個整下午的快樂行!

      老實說很~~久沒有騎腳踏車,而且聽說要騎很遠,雖然我喜歡戶外活動,但一開始還是覺得滿擔心的。不過還好,一路上很順利的從八里渡船頭到十三行博物館, 雖趕不上博物館的開館時間,但十三行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就是一個展覽,且爬上樓梯還可遠眺海景夕陽,我們很開心地跟兩位老師合照,留下美好的回憶。

      那天,美美老師在回家的捷運上跟我聊了一些。對於我的題目,雖然不是明確地從可以立雙天的「雙足」而來,但老師提醒的問我,對題目有感覺嗎?我相信我目前 是有感覺的,但閱讀相關文獻的進度有點慢,研究方法也需與之配合,故尚無法得知最後決定。不過,大量閱讀是有好處的,我期許自己能念出一些心得來,先把期 末報告完成,加油!

      [擇憲]不談功課的淡水之旅

      [971126]


      今天是個難得的晴天,全班暫時放下沈重的社會科學研究法,在美美老師的帶領下,Foster老師跟著我們一起搭捷運到淡水半日遊。

      把功課壓力與學校的行政業務暫時放下,盡量以平靜的心情享受難得的午後閒暇。本來沈重的心情,隨著與同學們哈啦閒聊漸漸輕鬆了起來。當捷運快抵達淡水的時候,就打算趁著機會離家吃走

      首先品嚐的就是阿媽的酸梅湯,還好有永嘉的推薦,在一堆阿媽的酸梅湯中找到正宗的美味冷飲。果然,名不虛傳的三段味覺享受就在果肉與酸梅汁中蔓延開來,初吸吮的酸、停留在舌上的甜,以及入喉後的甘,嗯,從來沒有是過這麼清新脫俗的滋味,連美美老師和Foster老師都讚不絕口。我一邊喝著沁涼的酸梅湯,一邊參觀由馬偕博士所設計,屋體為閩南式民宅,卻有西洋門窗的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滬尾偕醫館,真是快意中也發思古之幽情。

      接著,大夥兒步行到漁人碼頭搭渡輪,海風的吹拂與印入眼簾的海景頓時讓整個人輕盈了起來(輕盈只是暫時的自我催眠與幻想啦...),人生就該這樣,努力奮鬥之餘也要有好山好水均衡一下,這條藍色公路搭得真是深得我心。一路聊天很快就來到了八里,看到滿街的攤位又讓我忍不住食指大動,就點了花枝丸大啖了起來,炸得溫熱又香噴噴的花枝丸,入口有嚼勁而不黏牙,胡椒粉的提味之下讓人直呼過癮。熱情的老闆娘又請我們試吃炸花枝肉,同樣也是滿口的幸福與美味,今天真是來對啦!

      今天的重頭戲,就是從八里騎車到十三行博物館。歐賣尬,很少運動的我很久沒騎這麼久的腳踏車了。既然要騎,得挑一輛沒騎過的車車試試才不枉此行。因此我跟永嘉兩位大叔挑了一輛兩人的協力車。去程的時候因為我坐後座,所以不用握把手也可以輕鬆前進,只是偶有小坡度時得稍微用點力即可。但回程換我在前座,竟然是截然不同的感受,不但是把手握得有點搖搖晃晃(這下總該知道誰比較重了吧),有時還會因為車輪沒有擋泥板而會把鞋子磨得嘎嘎作響,香汗淋漓(這成語是這樣用嗎?)加上氣喘吁吁真是感覺舉步艱難。回程的小考驗讓我體會到團隊合作的不易,如果大家能有共識,往相同目標前進,再怎麼難的關卡都可以迎刃而解。

      沒想到全班就我們兩位大叔首先騎完全程,為了獎勵自己(喂!又來了),我們就又跑去吃花枝丸及堆得像尖塔的香草巧克力冰淇淋,因為六點半台大有課,就在一身汗的暢快淋漓與愉快的心情之下,提早結束了今天的淡水之行。我最大的心得是,人在忙碌時真的要懂得忙裡偷閒,才能更有餘裕因應各項挑戰。在此要謝謝美美老師與Foster老師讓我們忙裡偷閒的機會,也感謝這段時間以來 Foster老師的耐心指導,下週一的海報與Presentation,我想我們這組會在修養生息之後全力以赴的。

      2008-11-24

      [志佳] 第十週 調查方法與問卷設計

      認知面

      其實我們對問卷調查都不會太陌生。入學會有心理測驗的問卷,家庭狀況的問卷,研討會或大型活動後會有回饋單問卷要填,連走在路上會有人希望你幫他們做個問卷。我們填了這麼多問卷,也曾經為了作業設計過問卷,但是問卷並不是那麼好懂,不論是在流程的設計,更重要的用字遣詞,都有著很多的學問;或許我們都在參考他人的設計下完成過問卷的規劃,但是今天才讓我們有了更深一層的實做以及體驗。

      行動面

      這次的上課教我們如何進行調查研究,如何設計一份問卷;包含問卷調查的基本概念、如何建構問卷、問卷實施的方法以及課堂練習四部份。

      @調查研究的步驟為:
      1. 形成理論假設 - 根據命題、與切身的相關事物以及透過大量的閱讀文獻產生理論,進而發展出命題與假設。
      2. 進行步驟設計
      3. 決定取樣方法 - 希望獲得怎麼樣的資料?多少資料?
      4. 實際進行
      5. 整理、分析資料
      6. 撰寫 - 寫下發現

      @問卷的類型(1):分以研究者為主的結構性問卷以及以受訪者為主的無結構性問卷(也就是質化研究的訪談大綱)

      @問卷的類型(2):依具體到抽象的程度分事實性問題、態度問題及情感問題,而在設計問卷的時候問題的安排就是應該從具體到抽象。

      @問卷問題的呈現方式:
      1. 簡單式 - 最普遍的形式,受試者依研究者的問題一題一題的回答下去
      2. 列聯式 - 受試者回答不同答案時,依照他們所選擇的答案不同而會有不同的問題安排
      3. 矩陣式 - 問題的答案有不同的強度可供受試者選擇

      @問題的形式:開放式、封閉式

      感受面

      問卷的設計是很不容易的。常常在做問卷的時候我們都會不經意的「數落」一下這份問卷設計的多差多差,什麼該有的選項沒有,前面出現的後面又重複的等等的,但是這次的上課老師讓我們做的兩個小練習卻是讓我們傷透了腦筋。

      年齡應該如何詢問才不會讓受試者願意正確的填答而不會感到不禮貌?我們選擇了「你是幾年出生」的選項,因為感覺這比較直覺性的回答,也是考慮到會有很多人不會直接去記幾歲(像我就是),但是老師後來有提醒我們,要選擇讓受試者填答怎樣的資料,其實還是要看要調查的以及分析的內容來訂定的。

      另外一項作業我們能得到老師的讚賞是也還滿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我們一開始做好還在猶豫要不要放上去和大家一起討論,但是後來老師的認同還是讓我們增加了不少信心,整體來說,這堂課因為上的是比較平常就有在接觸的東西,所以在邊上的同時能與之前的知識做連結,可以上的更有收穫。

      第十週 [楚鈞] 調查研究 Survey Research

      (認知)

      ●調查研究的優缺點:

      優點:

      1.調查研究使得大樣本的調查具有可行性(有統計的意義)
      2.調查研究在資料分析上比實驗設計有彈性
      3.標準化的問卷能確定概念一致,對所有受訪者有同樣的意圖

      缺點:

      1.標準化的問卷使調查研究有所侷限
      2.調查研究鮮少能處理社會生活的情境脈絡
      3.無法根據實際情況作調整修正
      4.調查研究效度上較弱、信度上較強

      標準化是優點也是缺點

      ●好的問卷:

      1.理論架構要強
      2.操作的定義要清楚

      ●問卷的類型:

      1.結構型問卷:以研究者為主
      2.無結構行問卷:多用於深度訪談,且以受訪者為FOCUS

      ●問卷問題的呈現方式:
      1.簡單式
      2.列聯式
      3.矩陣式

      (行動)

      課堂的最後,我們也分小組進行問卷修改的練習,



      (感受)

      問卷真的是一個很實用的工具,但是要如何設計和編排是很大的學問,
      問卷問題的時間、內容和類別順序要有邏輯,
      語文淺顯易懂,意義清楚明白,不要含混或曖昧,
      一句話表現單一事物,避免誘導回答及暗示,
      避免涉及隱私的問題,不要用假設的猜測語句,
      至於調查或問卷的長度,或是開放式問題抑或是封閉式問題,
      則沒有一定,要是需求而定。
      而問卷實施的方法當中,其中有一個是電話訪問,
      我覺得這在現在的社會當中實施起來會遭遇到的問題,
      就是有可能會被認為是詐騙集團,因為現在詐騙集團這麼的猖獗,
      所以大部分的民眾接到接到電話訪問,第一個直覺就是詐騙電話,
      甚至有人會馬上拒絕受訪,這是我第一直覺所想到的大問題。

      第九週 [楚鈞] 實驗研究

      (行動)

      ●一開始上課,我們就先作了練習題,
      將摘要中懂的和不懂的概念分成兩組,
      懂:實驗組、控制組、對照組

      不懂:Hayes(1996)寫作模式、準實驗研究設計、
      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軸線的教材組織結構、等組後測準實驗研究

      ●快要下課的時候,我們也進行了小組實驗設計練習,
      針對研究案例的摘要,畫實驗研究架構,

      (認知)

      ●適合用實驗的研究問題
      有假設,有現象,因果關係,對某事情已有存疑,
      但是不太確定,這類的問題就適合用實驗法,
      不過質化研究不會有這種問題

      ●實驗的組成
      處遇(treatment)或自變項
      依變項
      前側(pretest)
      後側(posttest)
      實驗組
      控制組
      隨機分派

      這七個部分是一個循環的圖形

      ●實驗設計的種類
      1.古典實驗設計(七個元素都有,缺一不可)
      所有設計都是古典實驗設計的變型,它有隨機分派、
      前測與後測、實驗組與控制組
      2.實驗前設計
      a.單次個案研究設計(單組為後測設計)
      b.單組前測-後測設計
      c.靜態群組比較,也稱為唯後測非同等群組設計
      3.準實驗與特別設計
      a.雙組唯後測設計
      b.間斷性時間數列
      c.同等性時間數列
      d.拉丁方塊設計
      e.所羅門四組設計
      f.多因子設計

      (感受)

      上課有講到一部份,關於實驗後的訪談,
      老師也提到,心理學相關的實驗,
      不能讓受試者心理受傷害,
      剛好之前有再BBS上面看到類似的文章,
      有學生抱怨校內有人演出搶劫的假戲碼,
      看看經過的同學會有甚麼反應,
      當然個實驗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
      測試單位事後也作出回應,說只是要測試助人行為,
      不過我認為這樣的實驗,可能沒有顧慮到參與者的心理,
      自然很多人就會認為被欺騙,
      也很多人會認為這樣是在濫用學生的正義感,
      所以我認為不管是甚麼實驗,
      都一定要注意到參與者的心理,
      不能讓他有受騙或是不舒服的感覺。

      [雅琳]W10_調查研究

      [認知面]

      上課的開頭,老師即強調問卷調查
      是作研究很基本的工具。知道怎麼
      適當使用工具,才可以讓把任務妥善
      進行。

      1.問卷調查研究的三個基本概念是:
      (1)測量
      (2)把研究單位轉化為變項
      (3)如何用問卷向人提問

      2.調查研究有其優缺點:
      調查研究最大的優點是,使大樣本的調查具
      有可行性。而且標準化的問卷因為經過設計
      ,使概念一致,在資料分析上比實驗設計有
      彈性。缺點即是標準化。
      問卷鮮少能反映出社會的情境脈絡。因此調
      查研究效度上較弱、信度上較強。
      *效度即能回答研究問題的效力信度即同
      一個研究流程,即使給不同的人操作也
      可得出相同的結果。
      -當受訪者予的答案,作為研究中的變項
      ,並可測量時,使用調查研究最有利。

      3.調查研究進行的步驟是:
      形成假設理論-->進行步驟設計-->決定取樣方
      法-->實際進行-->整理分析資料-->撰寫
      *老師公佈的作問卷秘方:
      (1)理論架構要很強,要知道去問什麼問題
      (2)操作定義要"極"清楚,也就是要讓對方知道每個選項
      是什麼意思。
      4.設計問卷大綱的步驟是:
      形成命題 ---> 決定調查類型、調查問題--->決定答案的類別
      從理論、觀察 數字
      得來 非數字
      設計問卷時,要考量哪一種答案對問卷者最容易作分析。
      編排題項時,需要按邏輯思考。
      5.問卷的類型可以分為:
      (1)結構型問卷:封閉行、開放型、綜合型
      (2)無結構型問卷:多用於質化研究的深入訪談
      嘉典有提問,無結構型問卷與質化研究有何不同。
      無結構型問卷是以受訪者為主,情境固定。質化
      研究則是研究者觀點為主,跟隨受訪者去發現未
      設想的面向。
      6.問卷的編排是:
      從具體到抽象、從一般到專精,需依照邏輯。
      問卷的結構應有開始、中間、結束。要有題項、日期
      時間,避免受訪者混淆。需有避免威脅性的問卷宣告。
      且要避開威脅性的題目。

      7.問卷選項用詞的重要原則:
      語文淺顯易懂、用語力求簡單。字句定義清準明白、不
      能含混曖昧。一句話只能表現單一事物,避免同時陳述
      兩個以上的觀念和事件。避免反面選項、避免引導式問
      句、比免錯誤前提、雙重否定。
      問卷長度不要太長,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

      8.問卷調查的另外注意事項:
      (1) 可在一組選項裡加上「其他」,使受訪者回答
      不在選項內的答案。
      (2)無意見選項。
      (3)晚近效應,受訪者會傾向選擇最後一個答案。
      (4)同意/不同意、排序與評分。一切受訪者傾向
      同意,但這可能是被選項所限制的結果。
      9.問卷實施的方法有:
      (1)電話訪問
      (2)面對面訪談
      (3)特殊情境
      在制定一份問卷時,當
      (1)要採用的理論 (2)問卷的選項 (3)編碼方式 (4)變項要用什麼統
      計分析方法都決定好時,這份問卷已經完成70%。

      [行動面]

      這週的課後練習是編寫、或者說是改寫問卷。先檢視一份選項有問
      題的問卷、跟小組討論、挑錯後,再重新設計這份問卷。

      [感受面]

      調查研究法是被使用的非常大量的研究工具,所以上課時很仔細的
      去關注變項設定、選項排列等施行細節。 然後在課後練習時,躍躍
      欲試的編寫了---生平第一份問卷。這時才發現一個大問題,我不會
      美工排版?!
      好在只需要有三組上傳問卷,所以我也不用把用word打的連勾選方框
      都不會畫的醜醜問卷交出去。上傳的同學們的問卷版面跟選項都做的
      好漂亮! 概念也比題目中的選項更延伸。所以我偷偷把每張都存了起
      來。

      2008-11-23

      [映竹] 第十週 調查研究

      [認知]
      上課的一開始老師要我們針對一個數位學習物件作評分,而且是給我們一張方式作評鑑,老師更說這是她最喜愛的評鑑方式: )我自己也很喜歡寫都是白紙的評鑑(雖然我總是很想在上面畫畫把紙填滿),但是沒有設限的方式可以讓評鑑者注意到更多的細節,可以發現意料中之外的小問題,雖然我不常對著這種DLO的物件自我學習,但是在這學期也接觸了滿多次關於數位學習的議題,在看教材的時候也有跟以往不太一樣的感受。(這次給我們看到的學習物件已經是完成程度很高的教材,讓我覺得以前自己練習的教材不管是內容還是介面都想的不夠好)

      調查研究者遵循演繹的法則(相對於歸納法沒有理論的架構),研究者是從某理論或應用研究問題開始,發展幾個研究假設,進而設計研究工具和資料蒐集步驟。→這提醒了我關於我們的研究該用什麼方法下手,不應該只是想著「問卷」或「訪談」(這已經快變成質化和量化的代名詞了,在學習研究法之前我已為這是社會科學的研究必然的二分法...|||),而是從理論架構去思考是否需要問卷或是用其他研究方法,更嚴謹的去找出研究的架構。


      [行動]
      實作的活動中是希望我們修改問卷
      我們改了幾個部分(比起同學來說我們才驚訝我們真的是大改不只是小改XD)
      1. 前三題保留,且改成五等第
      2. 把下面幾題改為以各單元分類,請受試者選出認為有學習效果的三個單元及沒有的三個單元(可是我後來想不起來為什麼是三個...)
      3. 最後的開放問題改為單一一格意見欄,請受試者做出整體使用的感想與建議

      [感受]

      調查研究被濫用是現在的社會中很普遍的現象,問卷也是滿街都在跑,在逛街時隨時都有可能遇到做問卷的人對我來說也覺得是台灣一個奇景XD 但是也在這次上課中因為談到做問卷的謬誤之處,同學們也不約而同回憶起寫過的問卷中曾犯了這些建議的哪幾類錯誤,也發現大家真的很常寫到問卷(我想之後開始論文研究後應該會寫更多!)但是也常常被問到像是「模稜兩可的問題」「受訪者可能沒有能力回答的問題」,在學習到關於開放式和封閉式問題的時候,更是覺得要先認知道自己是要得到什麼樣的回答才設計這樣的問卷,而不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所以都一定要從非常不滿意問到非常滿意的五等第式問法。

      第十週 [佳典] 調查研究

      認知面

      問卷調查研究
      ‧研究者用來搜集資料的一種方法,為統計或調查設計的問題單,用以測量個人的行為、態度。
      ‧可以併同其他的方法使用(如實驗法:在實際場域中進行)。
      ‧遵循演繹的法則:以理論或應用研究問題為開頭,發展研究假設(閱讀/觀察→命題→假設),設計工具(問卷、問題)來搜集資料,分析資料結果驗證假設是否成立。

      適切性
      ‧研究問題是關於信仰或行為的。
      ‧受訪者的答案可以轉換測量以用來研究分析。‧可收集到的資訊會是:事實性的、態度性的、使用性的資料。

      優缺點



      為了減少其缺點所帶來的影響,因此使用問卷調查研究,必須加強:
      ‧站得住腳的理論。
      ‧將操作定義設計的極為清楚,使填答者能了解。

      問卷的類型
      ‧結構型問卷:
      封閉式:選項固定,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
      開放式:雖然仍是研究者決定問題的走向、回答的方向,但填答者較多空間發揮自己的想法。
      ‧無結構型問卷:(質化)
      用於深度訪談,只利用訪談的大綱來進行訪問,以受訪者為主,因勢利導。

      問卷題型的排序
      問卷的題型可以分為事實問題、態度問題、情感問題。
      題型的順序可以從事實→態度→情感(考慮容易性:具體→抽象)。

      問題與感想

      問卷的問題類型有分為開放式問題與封閉式問題,過去做過許多的問卷,常常會有一種感覺就是看到開放式的問題時會很不想回答,因為會嫌麻煩、因為要多思考、要寫多一點字,那麼研究者究竟要如何誘使受試者填答呢?
      另外,有時候受試者會因為麻煩的心態,不想認真填寫問卷,隨便的進行填答,這樣子必定會影響調查的資料,要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問卷的設計,以前我們總把它想的很簡單,而且在研究上似乎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在設計上其實必須考慮的面向有很多,除了一開始的理論假設要完整外,使用者是否能清楚的理解問題的意思,也是考驗的難題;另外,還要考慮受試者填答的心理與行為,具體而抽象、容易而困難的順序比較能讓受試者接受。

      第九週 [佳典] 實驗法

      認知面

      實驗研究
      使用實驗法的研究者在實驗中會做的三件事:建立假設、規劃設計情況、比較調整與沒有調整的結果。
      實驗研究法適合的研究問題:大部分是屬於要驗證因果關係的研究。設計出一個情境,利用變項、處遇來驗證概念間的因果關係。

      實驗的組成分為七個構成要素:
      1. 處遇or自變項:指的是一種刺激或操縱,利用這項處遇來調整、觀察受試者的改變。
      2. 依變項:因為處遇的刺激,導自受試者的具體環境、行為、態度、感覺、信念的改變。
      3. 前測:是指實驗中引進處遇之前先利用測量工具測量受試者的依變項。
      4. 後測:是指實驗中引進處遇之後利用測量工具測量受試者的依變項。
      5. 實驗組
      6. 控制組
      7. 隨機分派

      內在效度:
      除了處遇之外影響到依變項的變項是內在效度的威脅。
      所以必須利用實驗中的控制來排除處遇之外的影響。

      外在效度:
      把實驗發項推論到實驗外事件與環境的能力。
      實驗研究通常會在控制過的實驗場域內進行,以排除其它的影響,但有時會無法較準確的推論到實際環境中(所以我們會常聽到這是一個假設的理想狀況…)。相對的,如果在實地的場域進行實驗,會有較高的外在效度,但同時也會導致內在效度降低,有過多的外在因素影響,不能確定依變項是否真是受到處遇影響。

      感想

      比較是所有研究的關鍵。不管是哪一種研究方法,似乎都會涉及到兩組或多組間的比較,以實驗研究來說,常會使用實驗組與控制組來做比對,目的是用這兩組的差異來驗證處遇的影響。藉由比較我們才可以在實驗中找到差異、找到關係,然後驗證我們的假設。

      第八週 [佳典] 質化資料分析

      認知面

      質化與量化資料分析
      相似性
      1.推論:
      都會經由搜集到的證據去加以判斷、推論,導致一些結果的產生。但量化是由證據來證明假定的理論;質化是經由觀察,恍然大悟發覺事物的規則。
      2.公開的方法或過程。
      3.資料分析的中心是比較。
      4.避免錯誤、有問題的結論、誤導的推論。

      相異性



      編碼
      質化研究者在所有資料蒐集齊全後會開始進行資料編碼,以利於資料的分析。
      編碼其實會進行三個動作:將資料精減、將資料分類還有命名。
      我們將蒐集的資料概念編碼,其實就是在進行分類的動作。
      編碼的這個動作,也是在給予一個標籤、名稱。

      Open coding:
      企圖將大量資料濃縮成幾類的第一個步驟。
      是低度抽象化的階段,來源會是最初的研究問題、社會場域中的概念、實際觀察資料所產生的概念詞彙…等。
      並不會嘗試找出概念與概念間的關係。
      Axial coding:
      資料的第二層過濾。
      探討編碼後,概念間的組合有什麼樣的關係;或許是階層式的關係,又或者是有時間連續性的關係。
      Selective coding:
      最後一階段的資料過濾。確認好研究計畫的主要議題後,檢視資料與之前的編碼是否能反映主題、資料與編碼對照是否正確。

      質化資料分析的方法
      質化分析表示的是在資料中尋找重複發生的行為、目標、知識本體,之後再利用社會理論加以詮釋。
      Idea type
      選擇領域內典範的類型來作為分析的方法。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不斷循環、重複步驟來將資料中模糊的概念逐步概化。
      Illustrative method
      運用實際的證據來舉例或支持理論(用raw data 來驗證theory是否存在)。
      Domain analysis
      Analytic comparison
      比較個案間的一致性或者是差異性。
      Narrative analysis
      Negative case method
      不支持原始的理論,並修飾它。

      感想
      在上課的時候我們進行了小組的編碼活動,這是第一次新鮮的嘗試。看到資料的同時,我們依據內容進行編碼,大部分探討的都在emotion的概念上。在比較其他組的編碼的時候,可以發覺每組所呈現出的編碼會因為主觀的判斷而產生不同的模樣。

      感覺上,編碼活動的進行是一項很主觀的行為,每個人所看到的、所想的都會有些許的不同,所以在命名上就會呈現不同的樣貌。

      [叔華] 第十週 RM 97.11.19 調查研究法

      本週進度是調查研究法,課前老師發了一個空白卷讓我們評鑑一個數位學習教材,除了一邊觀察別人如何做數位教材之外,也藉由這個方式先對調查研究法做個暖身。

      感想(感受):
      今天上的課是大家最常見,也是最普遍被使用的研究方法「調查研究」,我想大家即使不參與設計問卷,也幫很多人填過問卷(先不計較問卷好壞),相較於先前的研究方法,不管是質化亦或實驗研究都更加平易近人,雖然還沒有到討論量化資料分析的階段,但至少在學習設計問卷上以及需避免所犯的錯誤有了一定的認識,剛好實作上要設計圖書館讀者分析的問卷,再加上常聽到媒體提到多少個信心水準跟正負差多少,就私下跟joyce請教了老師關於信心指數及標準差的概念,解開疑惑的感覺真好。

      沒有任何一個研究法是完美的,有時候是個兩面刃,應該要有很多方法來驗證。

      重點整理(認知):
      1.調查研究問題的適切性:
      (1)可以用變項來測量的研究
      (2)藉由調查可蒐集到調查對象的資訊(態度、喜好等)
      (3)有關於信仰或行為的自陳報告
      2.調查研究的步驟:形成假設理論→進行步驟設計→決定取樣方法→實際進行→整理及分析資料→撰寫
      3.撰寫問卷問題的重要原則
      (1)避免用術語、俚語或縮寫
      (2)避免語意模糊、混淆
      (3)避免情緒性字眼和聲望的偏誤
      (4)避免模稜兩可的問題
      (5)避免引導式問句
      (6)避免問受訪者能力所無法回答的問題
      (7)避免錯誤的前提
      (8)避免問未來的意圖
      (9)避免雙重否定
      (10)避免重複或偏重某種答案類別
      4.問卷問題的呈現方式:
      (1)簡單式─最普遍的問卷格式,要求受訪者在一系列答案裡挑選一個
      (2)列聯式─通常有一系列相銜接的問題,視受訪者的答案而定(答「是」,請跳答第5題)
      (3)矩陣式─有很多強度不同的選項(非常不滿意、不滿意、普通、滿意、非常滿意)
      5.問卷實施方法:(應視研究主題互相搭配,不應單單使用一種方法。)
      (1)郵寄與受訪者自行填答
      (2)電訪
      (3)面對面訪談
      (4)特殊情境(焦點團體法)

      練習題(行動):課堂練習修改問卷設計

      [芳伶]社會科學研究法(十) 2008.11.19 調查研究

      知識面
      今天上課的主題是調查研究,主要如下:

      一開始先看了一個數位學習物件(DLO, Digital Learning Object),讓我們瞭解設計問卷應該避免的錯誤。
      問卷調查是研究者用來收集資料的一種方法,為統計或調查設計的問題單,在實驗中,研究者將受訪者組成一個小群體,然後以幾個變項檢驗一或兩個假設。可用來測量個人行為和態度。

      1.測量有分成很多的面向,有形的如體溫、體重;無形如滿意度,測量的值必須要好好規劃單位,對於後續問卷的分析非常的重要。
      2.問卷類型分成結構性與非結構性問卷;問卷題型有分成3種:(1)事實問題;(2)態度問題;(3)情感問題。
      3.該如何建構問卷:(1)站得住的理論架構;(2)操作型定義要非常的清楚(如,多指的是多少,而不是抽象的)
      4. 調查問卷的步驟:(1)從理論或週邊相關去形成命題,之後再形成假設理論,決定調查;(2)進行步驟設計;(3)決定取樣方法;(4)實際進行;(5)整理資料、分析資料;(6)撰寫
      5.撰寫問卷問題的重要原則
      (1)避免用術語、俚語或縮寫
      (2)避免語意模糊、混淆
      (3)避免情緒性字眼和聲望的偏誤
      (4)避免模稜兩可的問題
      (5)避免引導式問句
      (6)避免問受訪者能力所無法回答的問題
      (7)避免錯誤的前提
      (8)避免問未來的意圖
      (9)避免雙重否定
      (10)避免重複或偏重某種答案類別
      6.問卷問題呈現方式:簡單式、矩陣式、列聯式
      矩陣式通常會用三等地或五等地、七等地。連續變項可以用T檢定,等地可以用卡方分析

      認知面
      問卷設計的問項如何設計真的不容易,問項設計出來並不等於整個問卷就設計出來了。老師有說到,當問卷設計出來後,研究就完成了70%。問項的如何呈現,及要如何的問都是影響一份問卷後續分析的重要關鍵,什麼樣的角度容易做分析,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問法,如何問比較好,如問年齡
      A.可以直接問受訪者實際的年齡
      B.詢問出生年
      C.給予年齡區間選擇
      D.老中青

      B屬於連續變項,C屬於類別變項,連續變項可以轉變成類別變項,選擇B或C要視年齡對於整份問卷的意義在哪裡,問卷的設計除了要考慮後的分析之外,也要設身處地為受訪者設想,如果當你被問到這樣的問題你會回答嗎?或是你會如何的回答。

      行動面
      課堂中作了問卷設計的練習,並依據問卷建構原則進行問卷問題的修改。並由各組所設計出的問卷,與老師的講解,可以透過練習瞭解自己學習到多少,與不懂的地方在哪裡。

      感受面
      問卷設計步驟:需要知道理論焦點是什麼要設計一份好的問卷從一開始命題的確定,就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去閱讀相關理論或是周邊相關經驗去發展命題,從研究問題、問項、圖像、問卷的順序 、題項的類型,都會影響到後續的分析及統計分析方法。真是一點也不簡單,而且問卷實施的方法也是都有其優缺點,如受訪者自行填答問卷,像我們在路上碰到要填寫問卷的機會很多,有些人會願意幫你填寫,有些人並不會願意,是選擇能避就避,這是否會影響到取樣、樣本,都是需要考慮的面向。

      2008-11-22

      [尤敏] 第十週 調查研究

      [行動面]
      一開始老師先給我們練習一個"dlo問卷"設計面向
      在課堂中與同學分組作問卷設計的一個練習


      [學習面]
      問題設計都可以用測量來
      要測量單位是一個需要用智慧來規劃的
      而問卷法是與其他研究法並同進行
      調查是反思他的信仰
      其中興趣 喜好 行為 態度 是最適合最問卷調查的
      因為有標準化作用 所以比實驗研究更容易實施
      也因為標準化問題 缺點就少了創意的經驗 被局限住
      有可能不能釐清社會脈絡(與親友 朋友間的互動關係)
      而且效度上也較弱,因為重複性大

      一個好的問卷設計要:
      1.理架構要很強,
      2.操作定義清楚

      如何建構問卷:
      1,形成假設理論:
      先有命題,由理論,興趣來想命題
      根據理論來設計大鋼
      2.進行步驟設計
      3.決定取樣方法
      4.實際進行
      5.整理資料/分析資料
      6.撰寫

      問卷類型可分為:結構式問卷和無結構式的問卷
      無結構式的問卷多用於深度訪談,以受訪者為主
      結構式問卷就有個訪談大綱

      老師也舉到一個例子
      "你昨天有上圖書館嗎?
      你多久上圖書館一次?"
      問卷問題從具體(一般)到抽象或從抽象到具體
      他們差別是~因為一般的事情 我們可以在第一時間回答
      不用思考很久,這樣讓受訪者不用在看到第一眼問卷時就馬上思考

      而問題的問法也是一門學問
      在用字遣詞上要避免過於情緒的問題,力求清晰明瞭
      有時候文字太過深奧或是題目不清楚
      不僅讓受訪者看不懂,也浪費了彼此的時間

      [感受面]
      從以前到現在做過了大大小小的問卷
      所以老師上這堂課時
      比其他主題就很有感覺
      因為我們是受訪者在未來有可能也是設計問卷者
      問卷的設計好壞很重要
      我做過一個問卷是"題目冗長,給受訪者勾選的項目過於複雜,這樣讓受訪者會顯的不耐煩"
      大部分的問卷都是用封閉式問題,這讓受訪者回答較快速,也比較願意回答,像我就喜歡這種問卷
      在做問卷時候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有禮貌,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讓你做問卷,他們能撥出時間幫助你
      所以要開心~我覺得
      但是我也遇過受訪者很奇奇怪怪的,就是無效問卷那種,亂填一通,這真的是會讓人感到很困擾~~~

      老師上課也問到~要把一些基本資料放在開頭或是後面的差別
      禮貌性的問題~請問你今年幾歲與你屬於青少年,中年~~等
      這些問題與之後資料分析有很大影響,有些是讓你好做分析,
      做一個問卷設計是一個大學問

      W10 調查研究

      before the class
      在老師上課以前,學姊發給我們一張數位學習物件(DLO)的評鑑,回答了什麼並不是重點,重點是美美老師用了最高級:這種問卷方式是我最favoriate的,如果是給受訪者一個list來作問卷調查,就會根據訪談者的思維思考,但受訪者的意見可能超越list的範圍,也就是無法測量到更Creative的面向。不過換個角度想,在做比較和統計的時候,將會比較辛苦。

      適合調查研究的主題
      如果研究問題是關於信仰或行為的自陳報告,是調查是很適當的。

      調查研究的優缺點

























      優點

      缺點
      可調查大樣本調查研究的效度較弱,信度較強
      資料分析比實驗研究有彈性鮮少能取得社會中的情境脈絡
      可標準化問卷獲得信度標準化會使得結果受到限制
      無法根據實際情況做修正


      • 成也標準化,敗也標準化。
      • 容易測量、實施,但會使調查研究有所侷限(失掉創意部分)。
      • 不容易了解社會脈絡,整體事件的故事性。
      • 調查研究在效度上比較弱、信度比較強。(回答問題的力量比較弱)

      如何建構好問卷

      • 必須要有好的理論架構(清楚的知道到底要問什麼)
      • 操作的定義要極清楚(讓受訪者清楚知道每一個問題、選項的意義)
      • 避免使用專業術語和縮寫
      • 避免使用模糊的字眼
      • 避免引導性的錯誤

      調查研究的步驟
      step1. 形成假設理論
      step2. 進行步驟設計
      step3. 決定取樣方法
      step4. 實際進行
      step5. 整理資料、分析資料
      step6. 撰寫


      問卷設計練習1

      訪問者如果要調查受訪者的年齡

      a. 請問你今年幾歲?(有些人會有虛歲、實歲的困擾)
      b. 請問出生年月日
      c. 請問你的年齡落在那一區1~10,11~20,20~30......
      d. 請問你是少年、中年或老年(定義不清)

      b是連續變相,測量結果較精準;c是類別變相,測量結果僅是一個參考的指標。類別變相不能變成連續變相,而到底要用連續還是類別變相,需依你的題目對於年齡的敏感度高不高而定

      問卷題型
      從具體到抽象:事實問題→態度問題→情感問題。需照順序問下來

      問卷設計練習2


      寫練習時遇到的問題:
      1. 把大的value放在左邊或右邊?
      2. 是要使用分數1~5分表示程度,還是把1~10全部寫出來,還是使用滿意不滿意?

      針對第2個問題,老師有稍微提到,用不同的value會影響到後面分析的方法(如T檢定、卡方檢定等)。所以一定要先有良好的研究步驟與邏輯設計,在後頭分析的時候才能清楚的知道哪些類型的問卷,要用哪些方式做統計,當問卷做好後,整個研究就完成70%了。

      課後我有問老師我們這屆之前的上課方式與先前學長姐的上課方式,哪一個比較有學習成效。老師說我們這屆,可以直接藉由作業指正我們錯誤的地方,而之前的學長姐們則是會獲得比較多定義方面的知識。
      我覺得我還是比較喜歡現在的上課方式,雖然作業比較多,但是研究就是要「從做中學」。研究方法的定義想哪時候看都可以,可是一個由專業研究者精心規劃的練習,可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2008-11-21

      [信一] 第十週 調查研究(11/19)


      認知

      調查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最為普遍使用的量化資料蒐集技術,主要藉由問卷和訪談來作為資料蒐集的工具,並以各種統計方法來分析所得的資料。我想,在調查研究中,就如老師所說,最重要的部分是關於變項的設計。變項提供了研究者所欲獲取之研究對象的資訊,因此變項的設計關係到所獲取之資訊的深度、廣度、準確度等等,可以說變項就是調查研究的核心。變項設計的完成度,直接關係到一份問卷或訪談大綱的完成度。而問卷的完成度,則影響到研究完成的進度。引述老師的話,當問卷設計出來時,研究大概就完成70%了。


      行動

      在調查研究中,我想理論及觀念上的了解是重要的,因為這是進行調查研究前的重要基礎;但實際在課堂上進行問卷或訪談大綱的設計,卻也能讓我們更為領會在變項設計上所需要處理、面對的各種問題及產生相關的思考。在課堂中,藉由當場進行一項問卷修改的活動,並觀摩、討論各組所提出的修正設計,便是幫助大家實際領略調查研究中相關問題的好方法。


      感受

      可能因為台灣比較小,而做研究的人又很多的關係,從小大家就不缺乏填寫各式各樣調查問卷的經驗。老實說,課中所說關於調查研究在設計變項時會碰到的問題,(像是題意不清、前後問題彼此造成影響、或是我們在填答時因為不耐煩所以亂填等等),在以前幫忙別人填寫問卷時,也多多少少發生過,因此當讀到調查研究這方面所遇到的問題時,心裡多少對調查研究在資料蒐集準確性方面有些負面評價;不過,一種方法本來就不是十全十美,調查研究雖有些難以控制的部分,但其對於蒐集龐大資料之研究仍是十分有影響力的。不僅如此,調查研究因其在在資料蒐集和分析上的速度較快,相對於質化資料蒐集及分析的困難度,這也是一種比較容易進行的研究。

      2008-11-20

      [芳伶]社會科學研究法(九) 2008.11.12 實驗研究

      知識面
      質化研究屬於歸納法,量化研究屬於演繹法
      質化很多資料群中看現象,抓取概念;量化是先有概念(延伸常識的開始),再用理論去證明是否存在。
      今天上課的主題是實驗研究,主要如下:

      在實驗中可以做到3件事,(1)從假設開始;(2)調整情況中某些東西;(3)比較調整與沒有調整的結果。實驗研究在測試因果關係方面是最強而有力的。能夠讓研究者操控條件的研究問題,或是對事情有某種理解,但不確定的,都適合做實驗研究。一開始老師讓我們先分組練習畫實驗研究架構,由摘要的閱讀抓取出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並變成操作型的定義,並透過理論與案例的結合,將方案具體化起來,變成可以觀察與測量的項目,透過實驗研究量化評量工作,加入處遇,得到的結果可以做分析比較。

      第一篇_懂的:實驗組、控制組、教學方案;不懂的:共變數、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準實驗研究、不等組前後測設計
      第二篇­_懂的:實驗組、對照組、課堂教學實驗、範例實作導向;不懂的:軸線的教材組織結構、等組後測準實驗研究

      實驗七要素:
      1.處遇(treatment)或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是研究者創造的一種情況,或進入進行中的情況,所以處遇(或刺激、操縱)是研究者所做的調整。故是自變項或一群自變項的結合。如自變項是「恐懼或焦慮的程度」,所以實驗者不是問受試者是否恐懼,而是把受試者放在高度恐懼跟低度恐懼的情境中,操縱情況,讓某些受試者感覺很害怕,讓另一些受試者沒那麼害怕,以此測量自變項。
      2.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即實驗研究的結果。是透過具體環境、社會行為、態度、感覺、或受試者的信念因處遇而造成的轉變,依變項可以用紙筆指標、觀察、訪問或生理反應測試。通常測試依變項的次數不只一次。
      3.前測(pretest):引進處遇之前,測量依變項。
      4.後測(posttest):在處遇引進情境後,測量依變項。
      5.實驗組:接受處遇或有處遇的群組
      6.控制組:沒有接受處遇的群組
      7.隨機分派:把個案分派到各群體的方法,目的是比較,隨機是形容每個個案被挑中的機會相同的過程。

      ※ 其他
      控制變項:研究過程必須加以控制的,以免影響研究結果的變項。
      中介變項:若自變項對依變項有影響效果,而此效果是透過另一變項達到影響,則此變項即為中介變項。
      自變項對依變項有顯著影響效果;而單看中介變項和依變項時,中介變項對依變項有顯著影響效果;單獨看自變項和中介變項時,自變項也會顯著影響此中介變項;同時看自變項和中介變項影響依變項時,自變項的效果會減弱或變為不顯著。

      舉例:
      列出下述研究主題的自變項、依變項,以及其他可能的控制變項:
      「統計學的老師觀察到如果上課實施平時考,學生的學期成績會比不實施平時考高。為了驗證這個觀察,他在A班上課時實施幾次平時考,在B班上課時不實施平時考,然後在學期末時,比較這兩班學生的期末考成績。」
      (1)自變項:平時考次數
      (2)依變項:兩班期末考成績
      (3)其他可能影響依變項的控制變項,如:老師在兩班的教法、教學時間長短、兩班學生出缺席狀況、兩班學生本來在研究法上的知識、兩班學生原來的學習能力…等等

      認知面
      上完今天的課,終於對於假定與假設有更佳的瞭解
      1.假定(assumption)是作研究的基礎,是一個信念,對於某個現象的認定,如研究醫生的資訊行為,我得假定就是醫生有資訊的行為,所以才值得去做研究。

      2.假設(hypothesis)對於某些理論有些想法,有待檢驗的命題。
      (1)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未證實資料前,都為虛無假設。如一般會假設嫌犯無罪,此假設可以寫成H0,虛無假設通常表示現況,要推翻假設通常需要充分証據,因此比較困難。
      (2)對立假設(alternative hypothesis)在假設檢定的問題中,一定有兩假設,除了H0外,另一個假設就是對立假設,通常寫成H1。 0,1表示對立的狀況,如H1表示成功,而H0表示失敗。
      所以一個實驗研究會去驗證虛無假設,而對立假設表示我們傾向相信的,也就是想證明它是真者。

      行動面
      老師這週出了ISP的作業,要從ISP Model中抓取概念轉變為變項,並畫出實驗設計架構圖。

      感受面
      今天上完課後,圍繞在實驗中的變項、自變項、處遇、依變項、控制變項,讓我覺得好模糊。
      變項(variable)是會有變化的概念,一個變項的數值或是類別就是它的屬性。在一個實驗設計之中,研究者所操弄的變項為自變項,因自變項之變化而發生改變的變項是為依變項。
      老師有提到案例一:不等組前後測設計,自變項是實驗組與對照組,而處遇為創意戲劇教學法八週,所以處遇並不等於自變項嗎???疑問中

      2008-11-19

      [詩絨] 調查研究, 11/19

      這堂課老師一開始讓我對一個數位物件試用後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是個問券內容的數位物件,我覺得這樣的問卷內容比我印象中的網頁上的問卷內容讓我更想填寫,可能是版面設計、也可能是工具新奇的緣故,這樣的問卷設計對我來說是更加友善的 (user friendly)。

      今天因為是調查研究,讓我聯想到之前去執行的公共圖書館調查問卷,我以該問卷來檢視如下 (研究調查相關細節不便說明,問卷亦不便上傳):

      1. 問卷目的:了解當地居民對該館的看法。
      2. 問卷對象:調查時不在圖書館內的當地居民。
      3. 問卷類型:結構型問卷。
      4. 問卷題型編排:事實問題 (性別、年齡、到圖書館頻率) --> 態度問題與情感問題 (認為圖書館的服務...) 結合融入選項中。
      5. 問卷結構:偏內容順序,有邏輯的呈現。
      6. 問卷問題的呈現方式:簡單式與列聯式。
      7. 問卷的用字遣詞:適中。
      8. 問卷的長度:A4 紙一張,2面皆有題目,平均約5-10內完成。
      9. 問題形式:開放式與封閉式。
      10. 實施方式:面交問卷受訪者自行填答,或以訪問的方式採集受訪者意見。

      認知:
      當下看到問卷覺得內容不多,會讓受訪者比較容易接受。我認為這份問卷已經很符合受訪者是一般大眾的易讀性與問題的數量與類型。我認為除了上述的項目外,設計問卷時還需注意以下幾點,讓自己未來施測前可以檢查。
      1. 最好能有前測,且足以確認問卷的效度。
      2. 版面乾淨,問題羅列清楚。
      3. 訪員應說明問卷目的並明確表示匿名。
      4. 問卷進行時文具齊備。
      5. coding檔案的設計與製作應易於登錄及自動統計,即時反應調查現況以進行分析。
      6. 統計檔案確認無誤後,提供正確的數據資料與解釋調查結果。

      感受:
      這個經驗很難得,我很幸運的可以到兩個地方去詢問居民對當地圖書館的看法,一個是我出生到現在居住的地方 (姑且稱city),一個是在大學時代曾經實習過的偏遠鄉鎮 (暫稱 town)。
      1. City 的人防衛心較重,通常一靠近就手就舉起告知無法接受訪問,拒絕率約 60-70%;town的居民很少反對的,拒絕率約 5%。
      2. City 大宗完成的問卷發生在小吃店,推測是較有時間坐下來完成一份開放與封閉混合的問卷;town大宗問卷完成在民眾上班的地方,很不好意思打擾正在上班的人,但這是唯一人口較聚集之處。
      3. 調查天數 town 是 city 的兩倍,而最後完成的問卷份數,city是town的兩倍。

      經驗難得,可以當作以後的參考與回憶。

      W9 實驗研究

      上課的一開始,美美老師提醒我們筆記的方式:
      • 知識結構要有所了解 ─ 使用樹狀結構的筆記
      • 對於詳細的紀錄 ─ 使用線性的筆記

      目前我用的仍然還是線性的筆記....剛開學上課的時候有試著使用freemind來繪製課程內容的樹狀結構,但實在是因為不習慣最後作罷....

      不過今天談的實驗研究的種類層級觀念,對我來說實在有點複雜,趁此機會畫了實驗研究的樹狀結構:

      適合實驗研究的問題

      對於一件事情已經有某種的理解或定向,但不確定是否是所想像的這樣,故設計實驗來驗證。

      這時美美老師又再次提醒我們:使用質化與量化方法,需要視問題而定,不要為了質化而質化。

      實驗研究的種類

      由階層圖可知道,所有實驗研究都可說是古典實驗研究的變形,而古典研究包含了:

      • 隨機分派:Random Assignment,做出類似的群體,以利在實驗中比較
      • 實驗組:接受treatment的群組
      • 控制組:沒有接受treatment的群組
      • 前測:在實施treatment前,先測試自變項
      • 後測:在實施treatment後,測量自變項

      內在與外在效度

      • 內在效度:不是treatment所造成的錯誤,而是樣本本身就有不公平的現象
      • 外在效度:外在效度是把實驗發現推論到實驗外事件與環境的能力,如果一個研究缺乏外在效度,他的發現只能適用於實驗的情況,對於基礎與應用科學皆毫無用武之地。

      --------------以上只寫下一些用自己的話才能理解的概念--------------

      摘要一的實驗研究架構圖

      我回家後想了很久,到底自變項與依變項的定義為何,而自變項與處遇的關係該如何用圖形表達。

      最後得出了這張圖:


      • 自變項:獨立於影響事件,也就是未經treatment的因子
      • 依變項:自變項經過treatment後,會造成的改變的因子
      不知道這樣畫....有沒有好一點......

      [怡璇] 11/12 實驗研究

      (一) 課堂活動內容
      1. 暖身練習:閱讀實驗研究法的摘要,將懂與不懂的概念分成兩組。
      懂的概念:實驗組、控制組
      不懂的概念: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共變數、等組後測準實驗研究
      2. 實驗研究的概念與內涵
      3. 小組實驗設計練習:選一篇摘要畫出其實驗研究架構圖

      (二) 學習的認知面
      1. 將概念分類之後,給予概念操作型的定義
      2. 適合研究方法的研究問題:對於問題已經有一些理解或概念,單是還存有一些疑問者。
      3. 不懂的概念定義
      Ø 依變項:因自變項的操縱而發生改變的變項稱之,即實驗的結果。
      Ø 控制變項:增加實驗變異量到最大,排除無關變異量,減低誤差變異量到最少。
      Ø 不等組前後測設計:實驗組與控制組人數不相等,並實施前測與後測。
      Ø 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因研究無法達到完全隨機分組,故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排除前測差異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無法將實驗組與控制組安排到程度相當時,例如實驗學校早已經能力分班,或是有一些足以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項,卻是實驗者即使知道也無法用實驗控制的方法來加以排除。要避免這類變項的干擾,我們可以採取共變數分析的方法。
      Ø 共變數:變項共同改變的情形。

      (三) 學習的行動面課堂中老師讓我們兩兩一組練習如畫出一個實驗研究架構圖,一開始我們很不知所措因為不知道該從何開始,而且對於實驗研究中所涉及的處遇、自變項、依變項等定義都還不是完全了解,所以我們這一組在討論如何找出自變項與依變項的過程就花了很多時間在理解兩者之間的區別,經過我與維寧討論的過程中,許多上課沒有釐清的概念也在討論的過程中理解了許多,最後我們總結了我們的想法與詮釋畫出了我們這一組的實驗架構圖,雖然不是完全的正確,但是最後老師與全班同學一起分享與討論各組的結果時,很多模糊的部分都透過同學的範例與老師的解說得到修正,經過修正之後我們的架構圖如下:













      (四) 學習的感受面
      今天上完課的感覺是深深覺得「聽」跟「做」完全是兩回事,因為聽老師講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應該都已經理解或懂了,但是一旦要自己動手實作的時候才發現我不懂的地方還真多,模糊不清的概念也是一堆,真是落差很大。不過在實作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部份就是模糊的概念能夠在與同學的討論之中得到很多解答,也許在討論的過程中會感到有些挫折或無力因為討論不出結果或是沒有正確方向的指引,不過經過大家腦力激盪出結果之後是很感動也很有成就感的,最重要的是,經過這樣思考出來的結果通常都會印象深刻,不會像聽過的內容一陣子就忘記了,所以多多思考與操作的學習方式是很有助於學習的。

      2008-11-18

      [柏堯]第九週 實驗研究

      Week 9 實驗研究

      上課─行動產生認知

      一開始美美老師先給我們一些研究的思考邏輯,我們在讀研究方法時,應該要有知識結構,老師建議我們可以從資料夾的分類開始,資料夾的分類方式也可以透過free mind軟體來產生心智圖,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功能,看起來非常的好用。

      老師也跟我們說:「研究生的訓練,除了要知道知識,更重要的是你的知識要在哪裡做連結。」老師以下面的資料夾分類告訴我們研究方法的整個架構,將研究方法的概念切割、分類,這樣的展現非常清楚,我決定之後資料夾的分類按照這樣的脈絡來分了。


      美美老師的文件夾分類


      01理論

      02文獻

      03研究基本概念:樣本、測量、信度、效度

      04資料收集:方法一、方法二

      05資料分析:質化資料分析、量化資料分析

      06書寫

      接下來就提到了實驗研究的設計,老師用三篇文章,讓我們找出不懂的和懂的概念,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只看完第一篇,以下是我所列懂和不懂的概念:


      懂的:創作性戲劇活動設計、限制式寫作題型、準實驗研究設計、實驗組、控制組、隨機分派

      不懂的Hayes修正版寫作模式、不等組前後測設計、過程導向寫作教學、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老師將上述的概念類型又分為研究方法的概念研究內容的概念,普遍來說大家都比較不了解關於實驗研究的概念。上述懂的概念之中的隨機分派,不知為什麼眼花看到了這個(文章中明明沒有),讓我在後面的練習中也把隨機分派給加了進去...。


      老師告訴我們看這些文章可以分為兩個步驟(限實驗研究):

      第一步:找到文章中最主要的概念

      第二步:找到操作型定義,成為可以觀察、測量的項目


      之後老師讓我們練習繪出該篇文章的實驗研究架構,經過修改如上。但控制變項、依變項、比較依變項的實質意義還是不太理解。


      老師也建議我們可以下面的方式來思考實驗研究架構圖

      Inputprocessoutput

      前測→處遇→後測


      在實驗之後的raw data也可以用excel處理:

      原始資料表(raw data:excel):要放變項、樣本



      Vary1

      Vary2

      Vary3

      Vary4

      Sample1

      0/1/2

      3

      1

      4

      Sample2

      0

      2

      3

      2

      Sample3

      0

      1

      1

      3

      Sample4

      0

      2

      1

      1



      自變項/依變項/處遇/控制變項/實驗刺激


      問題:關於這幾個名詞在ISP model、文章架構圖的練習和看過相關資料後,還是不甚了解,就我自己的解釋如下,看起來有許多含糊不清的地帶:

      自變項=處遇(課本這個說法是錯的)

      自變項=研究的對象?

      控制變項=控制實驗中關鍵的變項?

      實驗刺激=執行所設計的實驗?

      依變項=實驗結果產生會影響自變項的變項?

      處遇=處方=實驗所使用方案?


      實驗法該用於哪種研究?

      這個問題是老師在課堂上所提出來的,之前上課因為突然被問到緊張而胡亂回答,之後才了解,實驗研究是屬於量化研究,所以它的前提是「已有理論基礎」的研究問題,並有一個適合實驗的假設。以下是它的幾個要素:

      1. 實證論的研究取向:實際上的眼見為憑
      2. 要先有假設
      3. 規劃設計處遇(如戲劇性寫作教學)
      4. 對某件事情已經有某種的理解、某種定見,但不確定,就可以用實驗法

      假定、假設


      假定是一種研究的信念,對於事情的一種認定

      假設是對於一個理論有自己的想法,對理論提出質疑,去檢驗印證

      在 經過ISP model的練習後,虛無假設、對立假設的概念才比較理解,虛無假設是與事實無關的假設,而對立假設是相對於需無假設,是有關的假設。而通常實驗研究會去 驗證虛無假設,去證明一個變項是和自變項沒有關係的,若成立,則對立假設不成立;若不成立,則對立假設成立。


      ISP model的練習,我們從理論之中找到了一個命題,並試著將其概念抽出,並轉變為變項;在寫出假設之後,才開始了解我們應該要怎麼設計實驗,最後才畫出實驗研究架構並列出資料來源:





      內外在效度


      影響因素不是依變項,即產生內在效度的威脅。

      而外在效度是跟場地有關的:

      1. 寫實:實驗環境的真實感會影響實驗的結果
      2. 實驗反應:實驗現場的反應(如霍桑效應)
      3. 場地實驗:外在效度高,相對內在效度低


      實際上─籌畫前導測試、給受試者的指令(要系統化),要模擬得很真實、最後要在實驗之後訪談,結束之後要把魔咒解開,別讓受試者的心理受傷(實驗後訪談)。


      感受面


      很 久沒有給美美老師上課了,一開始想說沒有語言的障礙應該更能夠吸收知識才是,但在開始上課後,雖然講課比較聽得懂了,但是有許多思想、術語方面的說明,還 是聽得很辛苦......需要花很大的腦力才搞得懂。之後在經過ISP model轉換成實驗設計的練習後,終於比較能夠理解一些相關概念了,但是有些名詞還是似懂非懂,似乎許多概念都是互相重疊,也可能是互相衝突的,或許, 這些都是需要靠經驗才能夠慢慢了解的。

      [若涵]W9 實驗研究

      實驗的基本邏輯是延伸常識的思維
      課本如是寫著。

      [課堂活動]
      美美老師提供了三篇摘要,在閱讀完後列出懂與不懂的概念。
      ˙第一篇「針對創作性戲劇寫作教學方案」:
          -懂的:以量表為評量工具來了解不同教學方案對國中七年級寫作能力和興趣的影響
                       (以實驗組和控制組為比對)
          -不懂得:評量的分析方式(限制式寫作題型)
      ˙第二篇「導向教材設計方式對於高中生學習VB之影響研究」
          -懂的:從課程設計的現況和問題來分析舊教材之優缺,再提出新的理論規劃新教材大綱
          -不懂得:軸線的組織結構理念
      由於這是量化研究,因此當中穿雜了許多統計分析的專有名詞,這是我技術上的不足,無法確切的明白其研究的方式。

      [課堂內容]
      適合實驗研究的問題,是有假說,有現象,對某件事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還存有懷疑。實驗有七個重要的部份,分別是處遇、依變項、前測、後測、實驗組、控制組以及隨機分派。
      隨機分派變是盡量使實驗的對象是類似的群體,而不是天龍地虎般的差距,才可以使實驗更加接近客觀公正;處遇則是研究者所做的調整,例如恐懼的高低,心情的好壞等等,它是自變項或一群自變項的結合,是研究者開發的測量工具或指標;而依變項是因為處遇而造成的轉變,可以從觀察、訪問中測試進而得到結果。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必須透過前測和後測來比較依變項,實驗祖就是有接受處遇或有處遇的群組,沒有接受處遇的群組便稱作控制項,有很多不同價值的處遇便需要多個實驗組。

      實驗是可以很多變的,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的實驗辦法,研究者為了可以使實驗順利,或者有更高價值,會提出一些幫助,例如控制和記號。在實驗中,控制很重要,控制實驗情境的所有層面,例如實驗者透過模擬實境來控制實驗場景。實驗也可以透過設計記號將實驗的過程快速的記下,例如O=對依變項的觀察;X=處遇;R=隨機分派。而研究設計也可分為幾個類型,但基礎都還是建立在古典實驗設計上,依據不同的情境盡情不同的研究設計,這是選對的路來進行實驗。例如:同等性時間數列做的處遇不只是一次,是在一次前測之後,處遇和後測交互觀察;拉丁方塊設計是為了研究順序之於實驗,研究者想了解某些處遇在不同順序和時間下如何影響依變項。

      在實驗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去注意外在與內在的效度,內在效度就是控制實驗環境,設計排除處遇以外的變項(選擇偏誤、歷史、成熟、測試、工具影響、樣本流失、統計回歸、處遇擴散或污染、補償行為、實驗者期望),而外在效度是把實驗發現推論到實驗外事件與環境的能力(寫實、實驗反應、場地反應),如果缺乏外在效度該實驗便對基礎和應用科學沒有意義。

      而我們在執行完實驗後,研究者應該要訪問受試者,因為若是實驗過程中有情境模擬應該要向受試者解釋,然後從受試者思考中了解情境是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最重要的是,解釋不把實驗真實本質告訴其他尚在受試者。由於實驗研究是具有侵擾性的,它會影響到人的生活,如果受試者將會是處於一個充滿不安,或令人困窘的情況下,研究者要十分小心,控制情況。

      [心得]
      我們在平常生活中,是不斷地進行假設,到判斷,到最後決定性的行動,這都是實驗的一環,在嘗試後去比較原本預計的結果,進行修飾、改正,從新再進行一次,這是研究的精神。實驗研究最大的特色在於它以實證論取向,在乎的是眼見為憑,屬於量化技術的研究。推理小說的偵探們常會去觀察身邊的事物,進而猜測事情的真相,然後透過實驗和揣測性的手法來得到結果,如果失敗,就轉而調整實驗的方式,甚至改變最一開始的假設,要有具體確切的證據,才可以證明提出的理論或想法。

      我剛上班的時候,無法好好掌握每件事物的走向,一個前輩就提醒我,我們就像是那些偵探,要隨時敏銳的感受所有身邊的事物,當電話響起,可以從訊號去判斷可能是由哪裡打來的(假設的開始),收到對方的訊號,要快速的想出應對的策略,解決問題(調整情況中某些東西),最後再很快的檢查一遍工作是否有錯誤、遺失(比較調整與沒有調整的結果)。

      我們其實都身陷實驗研究之中,每天每夜都不斷的在判斷在推理著,是否可以過馬路?天氣的狀況?該做什麼?該吃什麼?只不過在社會中,各執其職,分工合作,才可以讓整個團體是順利的成一個圓,向前邁進。

      [信一] 第九週 實驗研究(11/12)

      認知

      今天的課程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關於實驗架構的設計及探討。實驗研究所包含的元素,不外乎自變項、依變項、實驗組、控制組、隨機分派、預試、及後測這七個項目。由這七個項目所構成的實驗設計便被稱為古典實驗設計;如果一項實驗設計在其設計架構中,對這七項元素做了不同於古典實驗設計的任何修改,便會被分類在實驗前設計、準實驗設計、或是特別設計之下。


      行動

      關於在開始上課前所做對於三篇文章內容中懂及不懂的小活動,我仍然覺得對課堂上的學習很有幫助,因為藉由帶著問題在課堂中尋找答案,加強了對課程內容的專注及吸收。另外,在下課前所做的實驗架構設計的課堂練習,對於思考整個實驗研究的各個元素間之關係和實驗架構的建立,是能加強對上課所學印象很好的方式。


      感受
      在讀完實驗研究並上完這堂課後,倒是發現,其實在從小的生活中,為了求得所欲知事物的真相、答案,其實多多少少都已自己發展、或開始運用實驗研究設計的元素及方法。雖然那時並沒有讀過研究方法的書,但對於所欲觀察之事物的變化上,便會考慮到處遇(treatment)設計的好壞,可能會造成替代性解釋影響真正的結果、或是會想到一項事物變化之結果,可能會因沒有事先對其作觀測而造成解釋上的困難─也就是需要做前測。現在學到相關的概念及方法時,還真是有股似曾相識的感覺。

      2008-11-16

      [叔華] 第九週 RM 97.11.12 實驗研究法

      本週的進度是實驗研究法,由美美老師來幫大家上課,也是大家第一次上量化研究法的課,暌別已久的中文回來了。XD

      感想:
      今天一上課老師就提醒大家作筆記的方法,也再次幫我們複習質化與量化的不同,惟持老師上課的一慣作風,給同學們先做個課前緩身,最後才進入正式的主題,研究法課這樣一路上下來,最大的感觸大概就是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每堂課老師都用練習來讓大家了解研究法到底是什麼,也惟有此才能真正學習到。

      重點整理:
      適合實驗法的研究:藉由可操控變項,而得知是不是可以改變情形的研究
      實驗設計的構成:處理或自變項、依變項、預試、後測、實驗組、控制組、隨機分派。其中處遇是可以改變的條件,自變項不能改變
      將上課的練習題,用實驗研究架構的方式呈現,如下圖:(不曉得對不對)

      圖:實驗研究


      練習題:閱讀ISP model,將概念轉化為變項、畫成實驗設計架構圖、列出各變項的資料來源、寫出研究假設

      [宇涵]第九週


      • 行動(活動)

      實驗設計概念複習: 閱讀研究案例摘要,畫出實驗研究架構
      自己在課堂上畫出來的比較像是"實驗結果",而不是實驗前的實驗研究架構"設計",經過修改後把後測的結果拿掉,改成測量的依據。

      • 認知(課程)

      實驗的組成 :
      七部分:處遇→依變項→前測→後測→實驗組→控制組→隨機分派→處遇
      (Q:這個實驗組成的七部分前後有順序關係嗎?為什麼要擺成一個迴圈呢?)

      實驗語言--進行實驗的步驟
      提出一個適合做實驗的假設:要概念清楚、且可測量

      設計記號
      設計記號是設計實驗的一部分,是把設計部分符號化的速記系統。

      古典實驗設計
      把圖轉九十度的結果

      • 感受(心得)

      在社會科學當中,要設計實驗研究其實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才能設計出具有信度效度的實驗,而不會被實驗反應的各種效應影響實驗結果。
      以前學過的是理科的實驗設計,把他用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上,又有更多不同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要設計出好的實驗,有很多因素需要考量。
      在課堂上試著寫出實驗研究架構讓我立刻回顧剛學過的東西,覺得十分即時。

      [堃瑛] 第九週 實驗研究

      ◎認知
      假定(asumption)是研究者的信念,對某一現象的一種認定。

      進行實驗的步驟,第十一點說在實驗結束之後,把真正的實驗目的與理由告訴受試者。

      樣本流失:在做實驗的時候,可能會因為時間拉得過長,或其他因素,而造成樣本的流失。

      做實驗研究的時候,要盡量避免「處遇」以外的影響因素,否則會造成霍桑效應。

      ◎行動
      今天我們的課堂練習是依據一篇文章的摘要內容,畫出它的「實驗研究架構圖」,一開始我們沒有搞清楚,把這個任務想得太艱鉅了,不只畫了研究問題、自變項、依變項等,連研究結果都寫了上去,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不是畫「流程圖」。

      ◎感受
      提到「實驗研究」,讓我想到曾在網路上看過徵打工的訊息,就是老闆雇用「秘密客人」去測試自己店家的員工,雖然不是操作變項,但那種「測試」的感覺有點類似。

      記得大學時常參加衛教系在校園內辦的活動,例如食品衛生、毒品菸害防治、心理健康等等的主題,也是會先讓我們做前測問卷,接著參觀攤位上的講解單元,然後再做一張跟前測問卷的題目幾乎一樣的後測問卷,藉此評估他們辦這個活動的效益。

      我比較有疑惑的是,「實驗研究」會因為給予的環境條件不同,而造成不同因果的結果,對於實驗組與對照組這兩個單位團體,會不會有不公平的問題產生?特別是應用在教學方法的研究上,會不會變成為了學術研究的目的,而影響到學生的受教權呢?

      2008-11-15

      [志佳] 第九週 實驗研究

      行動面(上課內容)

      課堂的一開始老師複習了寫筆記的方式:如果是對領域不熟悉而需要詳細的速記,可以使用線性筆記方式;若對領域已有所了解,可用樹狀的筆記方式。

      此次的上課主題是實驗研究,老師一開始就請同學在閱讀幾篇文章摘要後將不懂的概念挑選出來,看了以後也才發現,雖然覺得實驗研究的概念自己覺得很好懂,但是其實他還是有很多專業以及深入的用語、架構,絕對不是一項簡單的研究方法。

      實驗研究必須注意:
      ◎適合的研究問題 - 對事情已經有某種理解與定見,但無法確定之事
      ◎實驗的組成七要素 - 自變項、依變項、前測、後測、實驗組、控制組、隨機分派
      ◎實驗的控制
      ◎實驗設計種類 - 古典實驗設計、實驗前設計、準實驗與特別設計
      ◎隨機分派
      ◎內在與外在效度
      ◎籌劃與前導測試
      ◎比較

      認知面(學了什麼)

      課程的一開始老師要我們列出提供的摘要中一些不懂的概念,看一看發現實驗研究不是我想像中的單純,其中也太多拗口的詞彙了吧,看一看只有實驗組和控制組我了解,不懂的經過老師講解回家再查一下,在文章中的意思大概是:
       § 準實驗研究設計 - 古典實驗設計的變種,非隨機分派
       § 不等組前後測設計 - 實驗組31人,控制組30人,研究過程包含前測與後測
       § 共變數 - 在實驗設計中,無法一一排除某些會影響實驗結果的無關變項(干擾變項),可藉統計控制法以彌補實驗控制的不足,以排除其結果會影響依變項卻不在實驗處理中所操弄變項,所用的統計控制方法稱為共變數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共變數在數學上的定義為若X、Y為定義在同一樣本空間上面的兩個間斷隨機變數。共變數描述了兩個變項之間的關連性
      Cov(X,Y)>0,表示X、Y朝相同的方向共同變動
      Cov(X,Y)<0,表示x、y朝相反的方向共同變動
      § 顯著差異 - 是一個統計學名詞。它是統計學(Statistics)上對數據差異性的評價。當數據之間具有了顯著性差異,就說明參與比對的數據不是來自於同一總體(Population),而是來自於具有差異的兩個不同總體(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顯著差異&variant=zh-tw)

      感受面

      這次上課的內容是偏數學方面,內容比較硬,上課要多花一點時間讓腦子轉過來,但也因為是中文授課,所以還跟得上進度,不過最後的小組作業還是做得不是很理想,畫的不是研究架構,需要再修正。

      [維寧]第九週 實驗研究

      一、從事的活動(上課過程概述):
      1.課前暖身練習
      2.老師講課
      3.課堂小練習─小組討論

      二、活動的內容(行動面):
      1.老師讓我們看了幾篇摘要,讓我們自行分成懂與不懂的兩類詞彙。而我懂的詞彙有實驗組、控制組,不懂的則是創作性戲劇寫作教學方案不等組前後測設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共變數。後來看了幾位同學的詞彙,發現其實大家懂跟不懂的都差不多。針對那幾個例子,老師做了詳細的分析。一開始先將研究中重要的概念抓出來,並且將他操作化。
      2.針對本週的教學內容,老師為我們講解何謂實驗研究法,包括其簡史、種類等。
      3.兩人一組,去閱讀講義第一面的案例摘要,選其中一篇閱讀,並畫出它的實驗架構圖。

      三、認知上的改變(認知面):
      1.針對我所不懂的詞彙,我有上網查了一下:
      (1)創作性戲劇
      為歐、美、澳等西方國家非常受重視的一種藝術教育,也是一般學校在戲劇教學體系中,最常採用的初步階段戲劇教學。這種教學方法,是以經過設計規劃的戲劇程序:計劃、解說與規範、演練、評論、複演等,再由教師在戲劇課或一般課程中,作團體分組,設定簡單的結構,視群體的特定需要、年齡層、能力與興趣等因素,以戲劇或劇場的技巧,建立學生在課堂參與的互動關係,並引導學生,發揮創作力與相互合作的精神,來豐富課程的內容,愉快地經歷戲劇實作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習意願與教學效果。

      (2)創作性戲劇教學
      教師以戲劇的自然學習方法,像模仿、想像、扮演、對話等戲劇要素來讓學生學習語言、動作與社會行為等項目。因此,創作性戲劇並不一定要在觀眾面前作一段故事的表演。而是在假設自己為他人或他物的想像內在過程與模仿或扮演的外在過程兩個基本戲劇條件下,由教師或領導者以一般所最熟悉的身體動作、韻律、團體遊戲等活動,把學習者的內心與外在的世界連接起來,自在而有趣味地學習。事實上,當教師在課堂或活動中,將敘述的教學方式改變成以人來示範,要求學生運用想像去假設自己為某人或某物來表現的時候,他已經不自覺地採用了戲劇方法,進入了創作性戲劇教學的領域了。
      (以上資料引自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http://www.arte.gov.tw/creative-plays/index.htm)

      (3)不等組前後測設計(The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Designs)
      與準實驗設計的「等組前後測設計」及「配對組前後測設計」差別在於既未能使用隨機分派,又未能加以配對。在取樣的時候,只能採用叢集抽樣。優點在於可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 ;在實施前測時,可了解二組的條件是不是整齊 ,如果二組的前測分數一致,可以肯定實驗處理所造成的影響。而它的缺點則是因為非隨機選取與分派,因此無關變項,就無法控制。

      (4)共變數
      共變數就是兩個變項如X和Y,共同改變的情形。
      如果X的改變和Y的改變沒有關連,那麼共變數的值就是0。如果X變得越大,Y也跟這變得越大,共變數就大於0。如果X變得越小,Y卻變得越大,共變數就小於0。
      當共變數等於0時,這兩個變項是零相關。如果共變數是正的,它們有正相關。如果共變數是負的,這兩個變項就有負相關。

      (5)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在某些情況下無法將實驗組與控制組安排到程度相當時,例如實驗學校早已經能力分班,或是有一些足以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項,卻是實驗者即使知道也無法用實驗控制的方法來加以排除。要避免這類變項的干擾,我們可以採取共變數分析的方法。


      2.重要概念:

      (1)實驗設計的邏輯及實驗的組成

      (2)實驗研究的種類:
      可分為古典實驗設計、實驗前設計、準實驗與特別設計等

      (3)實驗組與控制組─隨機分派

      (4)內在與外在效度

      3.小組討論的部份,我是跟怡璇一組,我們選的案例是「創作性戲劇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七年級生寫作能力、寫作興趣之影響」。本來也想上傳、請老師幫我們看看,但沒想到只有三位名額,我們沒搶到機會,只好放棄。(等我們修改好圖後,會再上傳到BLOG上。因為我們對部份內容還是有點不解,還要再討論...)

      四、心得感想(感受面):

      每次的小組討論,感覺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腦力激盪,但是我很喜歡這種課堂活動的,因為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學的不同看法,進而讓我自己受到刺激、進而引發出其他我以前沒想到的想法。這次怡璇跟我對於要怎麼畫圖,就討論了很久。過程中我感到困惑及不解時,怡璇的一句話就會點出問題點,讓我們進而想到答案。
      後來,我們看到同學們上傳的圖,再看看自己的,我們兩個都有嚇到。因為我們想說「研究架構」不就是研究設計的部份嗎?怎麼大家都把「研究結果」全都畫進去了?我們兩個才感到困窘跟不解的時候,才聽到老師的解答,知道我們這部份的認真是對的,就鬆了一口氣。但是我對於「控制變項」還有「依變項」的概念還是不大了解,感覺似懂非懂的(我好像常常似懂非懂又要懂不懂的...)。控制變項是指研究者在處遇(情境)中能控制的部份嗎?依變項是否是指研究者希望獲得的實驗結果呢?如果是的話,那針對「創作性戲劇寫作教學方案」這篇,他的控制變項是否為課程的安排、個人因素(包括教師與學生)的控制等項目(雖然它摘要似乎沒有寫出來)?依變項是否為他想知道的答案─七年級生的寫作能力及寫作興趣?

      2008-11-14

      [維寧] 第八週 質化資料分析

      一、 從事的活動(上課過程概述):
      1. 老師講課─何謂質化資料分析
      2. 課堂小組討論─open coding

      二、 認知上的改變(認知面):
      1. 了解質化資料與量化資料分析上的相似性
      A. 推論:研究者自行從細節去進行推論
      B. 公開的方法或過程:有系統地蒐集資料
      C. 比較:將相關資料加以比較
      D. 避免錯誤:努力避免錯誤,及避免會產生誤導的推論
      2. 了解質化資料與量化資料分析的差異
      A. 量化資料:
      (1)分析技術標準化
      (2)自資料收集完後才進行統計分析(即先分析文獻、找出理論在去搜集data),屬於演譯法
      (3)透過統計、假設及變項,去呈現結果(較具體)
      B. 質化資料:
      (1)分析技術不標準
      (2)較早進行分析(自蒐集資料時便開始,由data再去找出理論),屬歸納法
      (3)所呈現的結果較貼近原始資料(較為抽象)
      3. 了解如何做質化資料分析
      A. 開放式編碼
      B. 主軸式編碼
      C. 選擇性編碼

      三、 活動的內容(行動面):
      這次上課,我們分成幾個小組一起練習做開放式編碼。其實剛開始聽到那些理論,還真的是搞不大清楚;看到那些一段又一段的文字記錄資料,也實在是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但實際去慢慢思考、練習過後,感覺就比較了解了。

      四、 心得感想(感受面):
      這次讓我覺得印象深刻的事是,課堂中的小組編碼練習過程。我和堃瑛、映竹三個人,對該篇資料的看法完全不同,所以編出來的東西也就不盡相同。感覺質化資料分析,,完全就是看研究者是如何去界定自己的標準,因為每個人的想法、著重點不同,也沒有所謂的好或壞,感覺這真的是非常主觀的東西。
      另外,透過這次小組練習,我也覺得光是閱讀課本上的理論,而不實際去操作,是真的不會去理解的。就如同要如何做出對圖資界有所貢獻的研究一樣,我們應該要從工作中去了解實務的運作,再加上自己對理論與研究的認知,我們才有可能針對相關議題提出具體的方法或理論基礎,這些都不是在教室中可以找到答案的。

      [尤敏]第九週 實驗研究

      [行動]
      今天上課老師提到做筆記方法,可以用線性的方式記錄和freemind.
      而我都是用線性方式比較多~
      1.然後,老師的講義上有三篇摘要,先叫我們練習:列出重要概念
      2.實驗設計複習:我和大狼一組,重新閱讀"創作興戲劇寫作教學方案"的摘要 ,畫出實驗的研究架構
      修改前 :Output中的內容思想,組織結構,修辭美化...等,為研究結果,而不是他的研究架構



      修改後


      [學習]
      我把課本和上課老師說的東西,講義的東西看過之後,有些地方依然還不太了解,所以去找了些資料幫助我釐清

      實驗研究和其他研究技術,資料蒐集比較,它是直接建立在實證論,用於驗證.
      實驗設計構成有七個部分,七點都構成才叫古典實驗:
      處遇或自變項
      依變項
      前測
      後側
      實驗組
      控制組
      隨機分派

      設計符號:實驗中可以用許多方式來設計,使用符號是把實驗部分符號化,以便速記
      O:表示對依變項的觀察
      R:表示隨機分配
      X:表示研究者所操縱的實驗變項

      在老師給我們看的第一篇摘要中,他是以"不等組前後測設計"~這意思是:
      與「等組前後測設計」及「配對組前後測設計」類似,差別在不能使用隨機分派,也不能配對.在取樣的時候,只能採用叢集抽樣,在分組的時候,必須仍維持原班級(組)(intact group),因此是不等組。就像摘要中,實驗組與控制組分別為31,30人,是因為班級人數.

      在老師給我們看的第二篇摘要中,他是以"等組後測設計"~這意思是:
      隨機分派樣本為兩組:實驗組,控制組,兩組都未接受前測,實驗最後,兩組都接受後測驗

      外在效度:能在實驗結果普遍化到不同環境即為外在效度 。
      內在效度:實驗中沒有解釋不清的關係即為內在效度. 我找到資料中有一個解釋,讓我看得懂覺得還不錯. 例如:長時間看電視造成成績低落。原因可能除了看電視時間外,有可能是因為上課時專心程度,或是父母是否協助完成作業造成成績差。

      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兩個或多個樣本的平均數之間應該沒有差異,如果有的話也是隨機的。虛無假設通常表示現況,而對立假設表示我們傾向相信的,也就是想證明它是真者。例如,對北銀樂透彩頭獎號碼中 1 號出現的機率是否大於 1╱7 的問題,若研究人員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則會把虛無假設取為 μ=1╱7,而對立假設當然就是取為 μ>1╱7。
      對立假設alternative hypothesis:對立假設是相對於虛無假設而對母體參數提出的另一個不同的假設或主張。
      虛無假設是被保護的,除非證據夠強,否則不輕易推翻,這是合理的。如果宣布樂透彩 1 號出現的機率大於 1╱7,可能引起不小的震撼,之後即使做了更正,宣布實驗有誤,所造成的損失將難以彌補。
      虛無假設和對立假設 參考來源: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asp?add_year=2004&popsc_aid=130
      [感受]
      Foster老師這禮拜去英國,所以就美美老師上"實驗研究".
      而且老師有掌握到準時下課,我覺得好棒,
      但是下課後的小組討論卻還是超過半小時多,
      每一次的上課老師都有給我們練習,我覺得這是個好的方法
      就算我不太懂,經由和同學間的討論,就會有個頭緒出來
      每次上完課都有作業,我覺得一次比一次困難,像這一次的
      小組實驗練習,我認為~我要怎麼開始動筆都不知道,
      同學在問老師時,我也在旁邊聆聽,但似乎還需要再仔細思考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