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 研究設計的基本概念

 

研究方法 問題集錦 

第4集

研究設計的基本概念

臺灣師大圖資所

吳美美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問答錄>>  

  1. 問題:學習研究方法的困難,包括先備知識的缺乏、研究方法的理解、測量和取樣需要進一步學習

答:嗯 好的。不要擔心。研究方法就是學習思考的邏輯、以及工具的利用。能知道缺乏之所在,要彌補就比較容易了。先記住房子的架構,其中的細節再慢慢補充了解,就能有自信了。

  1. 問題:本單元學習的課程專有名詞與理論比較多,需要時間消化才能瞭解熟悉,如何提昇閱讀效率?

 答:好問題,就是多讀,閱讀是內在的能力,只能靠自己鍛鍊和累積吧。

  1. 問題:如何定義為好的研究問題?常看學校的研究論文,大部份都用問卷調查法,但回收的問卷僅只百筆左右,請問這樣的調查是客觀的嗎? 

答:要決定問卷調查法所獲得的結果是否客觀,除了和「樣本大小」有關之外,也和「樣本的代表性」有關;此外問卷的內容,其中題目和題項的設計是否具有「研究效度」,都和問卷調查結果的品質有關。

4. 問題:也認為自己只能用問卷調查,所以以為僅有此一種研究方法,如今詳讀課文內容才知方法有這麼多種。對於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不知老師能否提供更多的例子供我們做參考,謝謝!

答:可以的。課程中也會閱讀很多質性和量化研究的案例,循序漸進、撰寫研究案例評析,就會更加瞭解研究方法的應用。

5. 問題:在講義P.40依研究時間面向分成的研究類型是交叉研究、長期研究、個案研究但在P51則為橫斷研究、縱貫研究、個案研究,請問老師交叉研究是屬於橫斷研究、長期研究是屬於縱貫研究嗎

答:是的,你的理解正確,也真細心,這是翻譯名詞不同。

6. 問題:請問依研究時間面向分成的研究應是1.橫斷研究2. 縱貫研究, 3.個案研究部份看不出時間性?

答:個案研究包括了個案的縱向和橫向資料。

7. 問題:「資料的測量尺度」的理解不是很清楚?

答:

  • 性別是類別變項,要用次數,數人頭,計算上無法算平均數,只能算百分比,對吧?

  • 成績是連續變項,有總分和人次,在計算方法上,可以算平均數。

  • 統計檢定公式的選擇,決定於變項測量尺度的類型,例如類別變項可以用卡方檢定,連續變項可以用t檢定或ANOVA檢定。講義上有圖表對照說明。

  • 測量尺度的概念簡單而且明顯,不要被專有名詞嚇唬了。

  • 如果可以動手加上幾次操作練習,就能夠更容易理解這些概念。

8. 問題:ppt 12 量化研究報告中第3項「變項如何測量、測量是可信而有效的嗎?」,有關變項如何測量的方法與工具不是很清楚?

答:這是指每個研究都有自己的變項,每個研究者是如何測量自己研究中的變項,作為研究者、閱讀者和評論者都要想一想,這樣的測量方法有理嗎?有信度和效度嗎?例如研究滿意度,這個變項,要如何測量?這些都是很精緻的問題要克服,也需要詳細寫在研究報告中,以便作為研究效度的支持。

9. 問題:抽樣單元仍有些專有名詞尚未理解,打算去查專門辭典與定義

答:這是非常好的方法,就是自己找到缺洞,自己找方法補起來。加油!

10.   問題:我們所學的量化研究方法,應用於中醫領域的質疑,正好也是涉及研究方法,藉這個機會寫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現在學習的量化研究方法,很多實驗都會假設某個事物是不變的,出發點是在於為了釐清具體是哪個自變項產生效果。但是這樣的研究方法真的適用於全部的研究領域嗎?這樣的研究方法會不會也有所欠缺呢?

答:這個討論很真實,也幫忙說出實驗法的侷限,就是實驗法中,只有 "有限的" 變項能被操弄。中醫的診斷是十分細膩的,熱症和冷症,事實上是存在的現象,但是目前西醫不能區別的項目,就無法設定為變項。不能發現的現象,不能就斷定不存在。19世紀以前看不到電,以為電是魔法。我們學習科學方法,應該要知道自己和工具在一定時空中的有限性。

11.   問題:三角檢測法中提及,以方法角度的三角檢證法是"融合質性與量化"的研究取向。質化屬於研究深度倫理的面向,量化屬於測量既定事實的取向,甚麼特殊情況會"必須"同時使用質化與量化等象的研究方法?

答:例如我想知道遠距研究方法課程的實施成效?這是評鑑研究,我會收集學生滿意程度的量化資料,也進行質性訪談和觀察,瞭解學生對課程實施的經驗和看法等等。這就是量化和質性互相支援或比對的例子。

12.   問題:如果研究問題是明確的(為驗證一個理論,為量化研究),那是否可以混合使用抽樣或是大樣本的進行研究(使用質性研究),這樣的研究方法算是質性研究,還是其實算是混和型研究?如果很難界定屬於質性或量化的研究方法,未來是否會出現針對混和的第三種研究方法,可以與質性和量化可以相抗衡?"

答:有的。確實是有一些混合式研究案例。 

13.   問題:課程中提到,就潛在影響而言,社會研究很少中立。使用質性研究方法做研究時,很可能會是這種現象。假如希望盡可能追求中立,如是使用量化研究進行社會研究,且樣本數夠大,是否能達成這項訴求?或還須注意哪些要素?

答:教材這樣說,是提醒我們無論閱讀誰的研究,都要戒慎,在不疑處有疑。量化研究講求信度和效度,這兩個部分可以加以注意。

14.   問題:之前閱讀文獻時時常發現研究者在正式施測問卷前都會提前實施預試問卷,且通常預試問卷的問題跟測驗人數皆會與正式問卷的問題及測驗人數不同,因此想請問預試問卷的測驗人數通常是如何去做估算,才能確保此預試問卷有可靠的信效度?

答:一般的預試問卷沒有一定人數的規定,主要是在幫助改善問卷的效度,通常會需要進行專家效度。有人數要求的,通常是測驗量表設計。有專門的教材提供資訊。

15.   問題:在「量化研究-哲學基礎」提到:「實證主義者提倡,著重自然法則影響下的因果關係,強調單一或唯一的真理。」但是第一週研究方法概說的教材曾說過「科學無法而且也不能提供人們固定、絕對的真理」,所以是否有唯一的真理與絕對的真理?還是說現在的研究都是大家透過嚴謹、有系統性的過程產生多數人都能認同的事實,由於科學的可證偽性,雖然無法提供真理但能更貼近它。

答:這兩個單元所說的真理,不是指相同的概念。第一週研究方法概說的教材曾說過「科學無法而且也不能提供人們固定、絕對的真理」"這是說科學的發現,是隨時代發展,而有新的「真理」(真相)發生。量化研究-哲學基礎提到「實證主義者提倡,著重自然法則影響下的因果關係,強調單一或唯一的真理。」這是說量化設計每一次只能驗證一組「真理」(假設)。

16.   問題: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設計各有優缺點, 社會科學研究中混合研究愈來愈受重視, 混合研究的研究品質一定優於質化或量化研究?混合研究有哪些優缺點?

答:這問題,多學幾週以後,你可以回答的。

17.   問題:若想做一個完美的量化研究設計,將假說建構得天衣無縫,所有的假說都必須相互有關,是不是一篇論文中不要提出太多的假說比較好?

答:社會學的量化研究不可能涉及"完美",不可能建構得天衣無縫,人和社會的環境,受到影響的變項太多,光是心的控制,就十分不可能。

18.   問題:影片中提到量表設計可用借用的方式進行,在借用的時候需要遵守什麼樣的原則才能展現尊重,並不會造成被借用者的困擾,又或是有什麼樣類似創用CC授權的方式可以遵循?

答:這個問題很實際。借用量表要向著作人徵求同意。

19.   問題: 如果是想做質化+量化的整合型研究,在研究論文撰述上,又應該以哪一方面撰寫方式為主,要研究方向會比較好呢?

答:通常會建議由研究問題來決定採行的研究方法。

20.   問題:請問質化+量化的整合型研究有什麼樣的例子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嗎?

答:有特定的主題嗎?記得在第一周案例分享也有混合式研究的案例。

21.   問題:文中提到大部分的研究幾乎皆不是中立的,由於社會知識是由社會世界現實的過程中形成的,反映社會資源和權力不平等的世界,那質性研究(建構主義)相較於量化研究(實證主義),受到研究者的主觀價值影響較多,不中立的機率是否更高呢?

答:教材這樣說,是提醒研究者處處有疑。注意判別研究的可相信程度。

22.   問題:先前章節有提到Neuman提出的研究步驟,是會先焦點研究問題再進行研究設計、資料蒐集等後續步驟。但此章節卻提到質性研究者大多是再資料蒐集後才會慢慢將主題聚焦,這兩者有著矛盾之處,此矛盾是因為Neuman模型未可量到質性研究者?還是質性研究者並非全然都是在研究時才會慢慢將主題聚焦?還是有其他原因呢?

答:不是的。是對於所謂"聚焦"的理解不同所致。

·   "Neuman提出的研究步驟,是會先焦點研究問題再進行研究設計、資料蒐集等後續步驟" 這裡的聚焦是將研究的問題概念化。

·   "質性研究者大多是再資料蒐集後才會慢慢將主題聚焦",這裡的聚焦是指將研究收集的資料概念化。

23.    問題:質性研究時因樣本抽樣數較小,而結論的產出為歸納法,也重視研究者的主觀價值分析,這樣是否會有質性研究比起量化研究的結論較不客觀的問題?

答:如果會有不客觀的疑慮,那麼就是不適合做質性研究。

24.   口委老師經常問的問題:你的研究樣本同質性高,對你的研究影響是什麼?你要如何回應這個問題呢?

答:樣本同質性高,對研究的影響是 – 研究的結果只能解釋這一群樣本所代表的人口結構,無法概化到其他不同性質的人口結構。因此對於樣本的人口特質需要描述清楚,並說明研究限制。

25.   問題:以質性研究的角度而言,研究人員即是研究工具,經由深度訪談的結論,有時候會受到研究人員主觀認知的影響,而造成研究上的偏頗,請問該如何避免?

答:研究者要訓練後設認知,鍛鍊自己很強的覺察能力。通常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進行質性研究。

26.   問題:以量化研究的角度而言,假如我把 104 人力銀行的「看護」職缺資訊擷取下來,想比對「全國地區的高齡人口」比例,但在實作前,有想過 104 人力銀行平台的使用人口,可能在直轄市或人口比例高的縣市,才會比較多,若是把所有縣市都含括進來,沒考量到有些看護人力並非透過 104 人力銀行仲介,而是自行至民間照顧服務公司接洽,是不是會造成研究設計不良的情形?若是將縣市限縮在「北北基」,會不會有所改善?

答:1. 你的思考是對的,該類問題稱為樣本缺乏代表性。2. 至於 "若是將縣市限縮在「北北基」,會不會有所改善?"是否合適,則視研究問題而定,因為雖然將研究範圍設限,但有無法推論至其他縣市的限制。

27.   問題:在進行量化研究前,是不是需要擁有統計學的素養(能力),才會比較容易進行量化研究?

答:對。統計學和研究方法在圖資所都有開設。你們的學長中,有些建議先開統計課,有些同學認為要先學研究方法,上一屆學長建議所先開研究方法課,這樣學統計的時候,比較能抓到重點。

28.   問題:查詢資料時,發現純量化或純質性研究的文章論文其實並未很多,是否大部分的文章都會是量化與質性研究,只是比重不同呢?

答:可能是我們圖資領域的問題,大多數是解決實務的問題,而不是科學研究中的探索或驗證式研究。

29.   問題:如何決定要用量化或是質化的方式來完成研究?

答:如果研究問題是探索式的,就用質性研究;如果研究問題是要驗證的某個假設,就用量化研究。

30.   問題:研究方法也可以算是研究的工具嗎?是要先理解研究方法在找到研究問題亦或是可以從研究問題中在去找合適的研究方法呢?

答:研究方法不是研究的工具,方法比工具的範圍大。要先有研究問題,再決定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中提出可以用來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工具。

31.   問題:好奇同一主題研究若質性與量化同時進行,是否會有完全相反的結論產生呢?

答:從triangulation(三角檢證法)多元檢證來看,這樣的研究就是失敗了。建議你回頭讀一下講義中有關多元檢證的單元,或是快速瀏覽一下德倫的筆記。補充說明你的問題和見解。

32.   問題:質性和量化並重的綜合方式研究,有沒有圖書資訊學相關權威性的文章?

答:首先要了解質性研究在探索,量化研究在驗證,每一個研究的過程都費時費力。Carol Kuhlthau教授的ISP是一個好的權威研究例子,但是從質性探索到量化驗證前後有十年吧。

33.   問題:質性研究受到研究者的主觀價值影響大,每位研究者都有著自己信奉的價值觀與理論派別,即使是依照系統化的研究設計方法,還是容易出現資料分析的結果及詮釋觀點無法全然的受大家的認可,只被小眾的人所接受呢?

答:質性研究屬科學方法,科學方法是指有系統的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於外,研究結果是由研究社群認定是否可以接受。於內,研究人員應有接受研究倫理規範,以公正之心做研究。

34.   問題: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對於社會與人文價值的貢獻程度。因由課程當中了解量化研究者應用較多的重建邏輯,研究方式如問卷較為客觀;質性研究者傾向應用實務邏輯,重視發掘深度的現象,受主觀影響大。是否將兩者運用得宜方能發揮最大的研究績效與貢獻程度?

答:正確。「發現新知」靠質性研究方法,「驗證新知」靠量化研究方法。可以從研究論文中,研究者如何敘述研究問題看出來研究者在這個研究中,是要解決甚麼問題?研究方法和研究設計是否正確對應研究問題,就可以很容易看出來。

35.   問題:現今的社會研究領域中,是較偏重於哪一種研究法呢?

答:研究領域有典範變遷,並且解決或回答不同的研究問題,都有各自的研究門派。這個問題可能是要看是哪個社會研究領域?

36.   問題:沒有研究問題的研究論文,是什麼情況呢?

答:例如以下案例,研究問題呈現的是三個「陳述句」,並未列出研究問題 -- 以下如果是研究問題,那研究要解決問題是甚麼呢?

研究問題

1.      幼兒數位學習活動充斥社會不平等形構。

2.      幼兒數位學習活動再製社會偏見或刻板印象。

3.      幼教人員對數位學習活動的專業省思與教學轉化。

閱讀的時候,應該要進行了解:

(1)這個研究案例的研究問題是甚麼?

(2)訪談大綱問些什麼?為什麼訪談10個幼教人員,就能夠宣告「幼教人員對幼兒數位學習活動的社會批判與教學轉化」?這是判斷研究效度的問題;

(3)研究結果有回應研究目的或研究問題嗎?

 

撰寫研究案例評析,就是寫這些觀察和思考

37.   問題:在寫個案比較練習時,閱讀文獻與查閱資料後,發現在「研究實施」這欄還是不太清楚需填寫內容。查閱資料後,看到有些論文的研究設計與實施是包含: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實施程序、資料處理與分析法,但表格內研究對象是與研究實施分開填寫的。因此想請問「研究實施」是包含哪幾個項目呢,謝謝老師!

答:兩種寫法都可以的。通常論文第三章的標題,有的寫研究方法,有的寫研究設計與實施。通常研究設計包括:研究取向(就是採質性或量化方法)、研究架構、研究對象(取樣方法)、研究工具設計、研究實施步驟等;研究實施會包括資料收集(的實施過程)和資料分析(的規劃)等。

38.   問題:"確認研究主題與研究方向後,如何去製定李克持量表中的問卷題目?"

答:建議到量化研究的時候,等你讀完講義告訴我們好嗎?

39.   問題:研究者有時會將質性研究法與量化研究法混合使用,那麼請問老師,我們已知「量化研究者採取演繹路徑,質性研究者則採取歸納路徑」,即使目標是一樣的,但在書寫論文的結論時,也是可以「演繹路徑+歸納路徑」兩者混用來書寫嗎?"

答:這個問題很好,「演繹路徑+歸納路徑」其中「路徑」是英文 "approach"的翻譯,有的翻譯為「取向」。在研究方法中,歸納法是指從很多資料中,找到共同的特質,而加以歸類命名;而演繹法是指從一個理論出發,去收集很多不同環境的資料,來驗證這個理論是否正確存在。所以混合式研究,主要是指歸納一個現象之後,再去驗證的意思。在研究方法中,演繹和歸納不是指思考的方法,亦即不是指「發散」思考和「集中」思考這樣的意思。

40.   心得

 「在聽過教授的提醒和課堂討論後,我筆記心得重點如下:

1. 研究問題的產出,真的很需要下工夫和心力,需要文獻探討到足夠的深度和廣度,才能寫出精準的研究問題。

2. 出現在研究問題中的概念,都必須要追溯到該理論的起始,注意尋找夠權威的文獻。

3. 我使用了太多研究方法,一般來說不可能在一個研究中用太多種方方法。又,個案研究與取樣是衝突的,個案研究就是以一個個案為單位詳細研究。

4. 根據以上幾點,我後來將研究主題修改為「國中生輕小說閱讀動機、行為與經驗研究」,將範圍聚焦在動機、行為、經驗中,再採用質性研究方法

       另外是課堂學習到的部分,在大家熱烈討論下,彷彿看了多篇論文。也得到許多具體的知識,簡單條列如下:

1. 研究問題的格式!是問句!!不要在前面加動詞!

  • eg.探討國中生閱讀輕小說的動機為何?(

  • eg.國中生閱讀輕小說的動機為何?(○

2. 在量化研究中,用詞適合「抽樣」;質性研究中,用詞適合「取樣」

3. 在研究中相關到「認知」,通常要考慮前、後差異(前測、後測)。例如「進行什麼動作」前的認知,以及「進行某動作」後的認知。


沒有留言: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