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30

[叔華] 第二週 RM 97.09.24

我很喜歡這本書一開始導論的兩個地方,第一個是Peter Berger所說「社會學家這種人關心的是用一種受過訓練的方式,瞭解社會。這種學科的本質是科學的。這就是說,社會家在社會現象中發現的,他所說的社會現象是在某種確定的、界定相當嚴格的參考架構中進行的。」第二個是Mills的社會學的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這兩句話完全呼應了美美老師第一堂課所說的三要素。這兩句話,我想是對於研方很好的一個啟蒙。

一拿到書我就先看目錄,那是能跳過長篇大論,快速的知道這本書在寫什麼的方法,再對照老師的教授大綱,了解可能的一個學習過程。這一、二、四章節最主要是說明概念,對於研究程序、研究目的取向及其研究法背後的思維,做了個簡短的介紹,其中牽涉到許多社會學的重要概念,不懂的名詞很多找答案的時間更多XD。

建議:如果可以想要來玩個小遊戲,找三個研究案例然後全班一起挑毛病

大哉問:社會科學的全貌是什麼?又社會科學得以被驗證是一門科學,那麼社會科學的全貌是否也能被驗證?

[信一] 第二週 科學與研究

認知

這週的課程,提到關於研究的意義、重要性以及簡介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各個研究面向及其起源。在課堂中,老師介紹到科學與研究的初 步認識。從一步步的引導新進研究者,認識研究為獲取較為客觀、公正的資訊的方式開始,讓人認識到在社會研究之外獲取資訊的許多選擇中,大部分的資訊不是那 麼的正確,進而帶出社會研究的重要性。再來,告訴我們社會研究所立基其上的「科學」,是如何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發揮其作用,並提醒我們,在利用科學方法 時所要注意的規範,及擁有一個科學研究的正確態度。最後簡述了在社會研究中,量化研究及質化研究的不同及其特點。

行動

其 實從高中以來,就開始多多少少接觸到科學/社會研究這個主題。在高中時,做的是小論文,因此而認識了一篇研究報告的撰寫架構、問卷的設計及調查等。到了大 學,雖然沒有在撰寫過類似的研究報告,但因著統計學、報告撰寫指導以及圖書資訊研究方法的課程,仍有繼續的接觸科學/社會研究這個主題。在未來的兩三年 內,期望也能藉由「研究」的方式,親自體驗藉此獲取知識管道。

感受

對於這堂課,我印象最深莫過於老師對偽科學的看法。老 師提到有時人因對未知事物的不了解,因而產生排斥或阻擋,像中古世紀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地球是圓或平的爭論一樣。偽科學或許可稱做未科學,因在未來的某 一刻,或許今天我們所不了解的事物,到了那時會成為理所當然的知識的一部分。所以,不斷查證、研究的精神,應是成為一名研究者所要擁有的。


附錄:這週的筆記

2008-09-29

[怡璇] 第二週 科學與研究

一、課堂活動內容
老師要大家在白板上寫下大家在讀完教科書之後還不了解的三個詞彙,在大家都寫完之後,我發現到除了一些大家有共同疑問的名詞之外,還有一些詞彙對我來說是模糊或不清楚的。經過同學的分類後,大家的分類方式其實都不盡相同,但是分類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如何在這一堆詞彙當中能夠有組織性的分類與歸類。在經過老師的解說之後,我們知道這一些詞彙可以分成三大類,分別是科學哲學、研究方法與其他社會理論。

二、學習的認知面
1. Scientific knowledge comes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2. 科學哲學(研究思想):包含社會現象、社會理論、主義等。
3. 研究方法(Basic concepts的問題):實徵(practical)、實證(positivism)為量化研究,如:縱貫性研究、評估研究等。
4. 如何能學好研究方法:理論與實作須兼顧,多閱讀相關文獻。
5. 研究方法在學習上有何困難之處:理論與理解理論的內涵,以及實作上的困難之處。

Ch.1 科學與研究
Ø 科學如何發生作用:使用特別的方法蒐集資料,資料是指實徵(empirical)的證據或資訊。資料是可以量化方式(以數字呈現)或質化方式(文字圖像或實物)呈現。
Ø 偽科學可視為未來科學,因為帶有迷思、幻想或希望的科學事實在未來有可能會被證實。
Ø 應該如何看待世界:存疑、誠實與共享,保持懷疑的態度面對世界。
Ø 自己的看法:保持開放的態度看待世界,因為開放的心胸才能接納更多的資訊與意見,並且能 與多方進行交流,吸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Ø 研究過程的步驟是循環性的,非直線性的。
Ø 科學界的規範:客觀性、系統性質疑、公正無私、研究成果共有主義和誠實。
Ø 量化研究:探討客觀事實、驗證事實。
Ø 質化研究:建構想法、現象與過程。

三、學習的行動面
在上完今天的課程之後,發現到自己對於閱讀過的內容不是那麼的了解,除了老師上課已經解說過的一些詞彙之外,還有很多事我還不了解的,像是詮釋學、紮根理論、社會建構主義等等,在課後我想我需要再去查查看那一些是什麼意思,課文中的內容也透過老師上課後有比較了解的感覺,不過也是需要花一些時間在看一次,這樣才會對內容更加深刻!研究方法真的是一門很重要的一堂課,以後要認真讀書理解書本中的理論,然後取得實作的經驗多練習。

四、學習的感受面
課堂中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讓我印象深刻,「多閱讀論文是否有助於學習研究方法?」,一開始聽到這個問題讓我有點疑惑,因為我原本以為在閱讀論文之後會對於研究方法有更深刻的了解也會學習到很多實作上的經驗,而老師的回答是”不一定”,因為是要讀”好的論文”才會學習到正確的研究方法。在聽完老師的回答之後讓我感到非常的認同,因為現在的論文非常多,但是其實有一些論文並不是藉由嚴謹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這也讓我想到說現在論文的”質”其實是參差不齊的,因此如果看到了不正確的論文其實反而是會誤導我們的認知。如果自己沒有學好研究方法,還會以為別人用的研究方式都是對的,這樣的學習是很危險的。除此之外,又讓我想到老師一直強調要有懷疑、存疑的研究態度,因此在我們看到任何文獻的時候我們不能一昧的相信文中所寫的都是對的而全部吸收,正確的學習態度是要能夠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勇於質疑自己看到或閱讀的內容。我覺得自己在獨立思考和存疑的能力還是不夠,之後應該要多培養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畢竟身為研究生是需要有研究的能力,因此在進行研究之前,我一定要先培養自己習慣於思考與懷疑的學習模式,這樣在往後的研究過程中才會擁有正確的研究方法與態度。

2008-09-28

[宇涵] 第二週

一、過程
一開始上課,還沒有開始任何講解之前,老師先叫我們一人想三個問題(名詞)寫在白板上,而後在密密麻麻的名詞中歸類出整堂課的脈絡,在將這些名詞歸類整理的途中,也是整理了自己對這門學科的認知體系。
而在經過上課後,結尾的後測又是對這三小時吸收的立即反映。
整個過程是:發想→解釋(認知)→反省
正好是一個研究產生的過程。

二、課程

綜歸同學所寫的名詞共可分為三類
  1. 科學哲學/研究思想
  2. 研究方法
  3. 社會理論

上周同學提出的問題中有幾個是關於研究法的學習策略,其對策也可分為三面

  1. 閱讀教科書(了解)
  2. 動手操作
  3. read and appreciate research reports

關於第三點,閱讀好的研究報告確實對學好研究法有幫助,但是如何判斷好的研究報告確是靠大量閱讀消化吸收的經驗。

研究取向可分為三種:
  1. 質化
  2. 量化
  3. 混合方法取向
實徵(Empirical)-在現場(field)中收集資料
vs.
實證(量化、有證據)


三、感受

除了這些名詞和知識的解釋,本週獲益最多的是關於研究的態度。

研究者是怎樣看世界?
—凡事存疑、正直、共享

凡事存疑是研究者的性格;正直是研究者的品德;共享是研究者的胸襟

我想,再開始學習研究之前,最應該先奠基的就是研究的態度,不管未來開始了什麼研究,有多少困難和多少成果,最不能忘記的就是這最初的研究者的精神,我在心底默念著把這些印上腦海。

◎關於上課
我不太習慣用筆電上課和記筆記,面對筆電的我在心情上在動作上都不自在,心裡想著還是拿起筆和紙對我來說最自由,但是科技有科技的好處,等我體會了筆電的即時性我大概就可以習慣鍵盤與紙筆的交替了吧。

[佳典]第二週 科學與研究

科學與研究

動手寫下的的行動面

上課的一開頭,我們就在白板上寫下了許許多多不懂的名詞,就像是彼此的問題集結在黑板上,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各個同學的疑問,也是幫自己注意他們所提出來的是不是自己也有問題,又或者是自己已經了解。
面對寫滿的名詞,要如何下手去回答?也就是面對諾大的資料,首要作的第一步是什麼?
其實就是分類、整理、組織。老師告訴我們,質化的研究就是要先命名、歸類。
這是這堂課的開頭引導,引導我們進入課程正題。

課程學習到的認知面

科學知識是科學研究的產物。
而科學研究是一種透過嚴格的方法來進行,然後來發展出放諸四海皆準的知識。
這個嚴格的方法,是科學家們用實徵的方式(研究現場搜集資料),系統化的蒐集資料。
這些資料可以是量化的數值,或是質化的概念、文字、圖像...等。
之後,在幾系的分析得來的資料,最後產生出一些結果。

偽科學 = 未來科學?
課本上寫到的偽科學是指一些不切實際的宣稱與想法。
這裡老師給了我們另一種的思考,所謂的偽科學,不一定全部都是假的、不合邏輯的想法,或許他是在未來會發生的事情;只因為科技的關係,或是其他的因素,在這個世代變成是荒誕不羈的事情。
所以對於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要相信你能驗證的,對你不相信的是保持存疑、尊重。

為什麼要進行社會研究?
為了要了解社會上所發生的現象。
為了做出比較好的決策,所以需要研究得來的結果。
科學沒有一套絕對的真理,所以要時時抱持著存疑的態度,去驗證、去找尋答案。

怎麼樣去看待這個世界?
存疑:對於事情保持存疑的態度,想辦法去做驗證,相信你所驗證的知識。
正直:科學界的規範中,有一項就是要求所有研究都必須誠實,誠實的將所得到的結果公諸於世,不因為自己的利益而造假,真誠的面對,才能找到相信的知識。
共享:科學研究的結果、知識,應該與他人一起共享,目的是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也讓其它未來的研究能在此基礎之上,建立出更多的知識。

知識的累積是螺旋狀,往外擴大。

思考過後的感受面

時時的對事件存疑、時時的去觀察想問題,這是做研究所要抱持的態度,也是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但是我好奇的是:如果今日相信的事物,未來被推翻、懷疑,那麼什麼時後才會有可以相信的答案?或許我們只能相信當下的證據,但不是全然的放棄他下一秒改變的可能性,因為誰知道會不會有新的道理出現。

[佳典]第一週 Introduction

第一週的課程是Introduction,除了介紹本學期的課程大綱外,老師也先初步的向我們介紹研究法:
研究法的三要素:

1.Inquiry 研究問題,好奇、疑惑、疑問。
凡事起頭難,研究更是如此。要如何發現問題,是做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困難的一步。老師提醒我們,時時保持好奇心,觀察入微,隨時問自己:「What question do I have?」或許就能發現到自己想研究的、可以研究的問題。

2.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data collection & data analysis
實徵的研究方法;到現場去蒐集研究的資料,或許是問卷、觀察、訪談等...之後再根據這些資料做分析。

3.Finding 研究結果。
最後,一個研究會做出些結果,或許是發現了什麼,也或許是驗證了什麼。根據上述的方法、過程將結果做一個發表。

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讓我們嘗試寫下自己對於研究法的認知,我胡亂的將腦袋裡唯有的概念填上,雖然不知道自己寫的東西對不對,但這些東西或許可以在整個學期過後來做個驗證,確認自己在學習過後,對研究法的概念是否有哪裡不同?有哪裡增進?

「英文不好,不要隨便念研究所」這是大學同學最近擺的一個MSN狀態,雖然這只是一個玩笑話,不過也可以得知在研究所英文是一個很重要的語文能力,不管是要念多本的原文書;還是有外籍老師要來課堂上上課;又或者是有外國的同學作伴,在獲取知識上、國際交流上都是英文都是非常重要的。 這學期的社會科學研究法,也要請客坐外國老師來上課,希望在這樣的刺激之下,自己的英文會有些進步。

[永嘉]第二週-江山代有人才出,做個傑出的研究者

原本以為不用再修課的我, 竟然又回到課堂上,感傷又興奮!
當時不肯去面對, 如今還能坐在台下也是一種幸運,時光倏忽,誰能擔保有下一次機會?
不是為了學位,也不是為了vita,對我這個反社會性格的我,反而是抱著一種情感上的贖回

"誰說圖書資訊研究一定是使用者導向的?"呵呵

我選擇重修一次必修科目也是認為具備扎實的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的基石,
這堂課是美美老師的研究方法,是至少四年後的再次聽講,
上週我並沒有上課,這週一開始在美美老師的引導下做了主題的練習
也利用的個練習來說明分類的主觀性與重覆研究是普遍存在的

以下是章節關鍵字,我並沒有讀,上課抄下來的
1.科學哲學
本體論,後現代主義,社會實體,唯實主義
質化理論, 量化理論, 詮釋學, 價值中立科學,詮釋社會科學,批判社會科學

2.方法:
實徵emprical field 社會學很難做驗證, 求均質
統計學在社會科學中是很重要的, 葉啟正老師, 均質人vs 離散人
實證postivism 證明來看

疊慧法,同樣本多次, 時間序列,世代分析,三角檢核法,縱貫性研究, 橫斷性研究,括弧法,

3.解釋的理論
解放主義
威攝理論
人性的機械模式

記得我是很前衛的(這表示我已經覺得自己已經落伍了如同AGP以變為PCI Express而不自知),1999年的暑假我就帶著notebook在台大課堂上跑來跑去,那時一台電腦3kg以上,如今幾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notebook,當時並沒有校園無線網路,記得大學上謝寶煖老師的課老師還說在每個椰子樹下挖個網路插座才能滿足我的想法,圖書館的無線網路叫做超前服務,如今endnote, google reader & blog, freemind, im, cooperware...等個人知識管理工具更趨普及,與世界接軌的方式又多更多,每個新興學子有自信看待自己所擁有的武器,或是加入跨界人才產生的新氣象
看到圖資界的變與不變,自己又能在這改變中的台灣社會累積哪些好的貢獻呢?

[子萱] 第二週 研究的基本概念

  

  這堂課老師教了我們一個學習的重要方法:用問問題的方式來學習。並實際練習一下,每個人在白板上寫三個不懂的詞彙後,先刪除並標記重複的詞,之後做分類。透過這樣的練習可以讓我們看到有甚麼詞是受到關注(出現多次),也試著去分析每個物件的特質,做出關於這一堆詞彙的知識結構。這樣的方式是質化研究會做的事,因此每個人給予的分類和標籤方式多少會有不同,不同於科學研究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結果。

當代社會學研究法 ch1
  • 科學家是用特別的方法蒐集資料,所謂特別指的是系統化的方法,而蒐集的資料是實徵       (empirical)的證據或資訊,是實際在現場得到的資料,不是憑空而得。資料分為質化和量化兩種。
  • 偽科學,用這個詞不是很適當,似乎就否定了那些無法用科學證明的事物或現象是偽而不是    真。我要相信可驗證的,但對於不可驗證的,應該保持存疑,而不是否定。
  • 科學界的規範:

    -客觀性

    -系統性質疑:不要把事情是為理所當然,要有根據地作理論思辯。

    -公正無私:也包含應遵循學術規範。

    -研究成果共有主義:open access、機構典藏......

    -誠實

  • 研究過程的步驟:[選擇主題:來自於自己的經驗和前人的研究理論;聚焦於研究問題]--->[設計研究]--->[蒐集資料;分析資料]--->[解釋資料;報告研究結果]

這些步驟都是必經的,但真正做研究不會呈現直線的方式,會時常反覆、成螺旋狀進行。

*這堂課我覺得對我很有幫助的是老師提到的幾個觀念和上週同學的提問:

  • 研究者的性格:凡事存疑
  • 如何學好研究方法?將書上的理論實際應用,並且將書本內容和自己的理解做結合。讀研究方法的理論知識或書籍時,要能夠真的確定自己掌握到重點,將它成為自己的,不然看了很多文章卻不明白,不僅會產生很多焦慮,在實作時也沒辦法提供幫助。
  • 讀前人好的論文對理解研究方法很有幫助,而判斷是否為一篇好論文的方式只能靠多讀、多學、反省的過程中培養鑑賞能力。

  上完這堂課,覺得真的要開始進入研究方法的領域了,蠻緊張的,不過拿到課本後心裡就踏實一些。希望在課前能做好充足的預習,才能在課堂中有好的吸收。

[楚鈞] 第二週 Basic research concepts

一上課,老師就要大家到黑板上寫出三個不懂的詞,
接著要我們到上面進行分類,
老師說那就是命名與歸類,而大家所寫出來的詞,
可以規成三類:
1.研究思想
2.研究方法
3.社會理論
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大批的資訊有系統的歸類,
這樣對於在做研究時,會有很大的幫助,
而不是雜亂無章,不知從何著手。

●科學知識是科學研究的產物

●社會研究之外的選擇:
1.權威
2.傳統
3.常識
4.傳播媒體的迷思
5.個人經驗

●科學與研究
1.實徵(證據、資訊)
2.質化(以數字呈現)
3.量化(以文字、圖像或實物呈現)

●科學界的規範
1.客觀性(universalism)
研究應僅以其科學特質為基礎來進行判斷。
2.系統性質疑(organizedskepticism)
應該挑戰並質疑所有的證據,並且對每一個研究都仔細的審查。
3.公正無私(disinterestedness)
對於意外的觀察及新概念,必須保持中立、公正、接納、及開放的態度。
4.共有主義(communalism)
科學的知識必須與其他人一起分享,他是屬於每一個人。
5.誠實(honesty)
欺騙及做假在科學研究中是一項重要的禁忌。

●科學的態度
1.對於未知的事物不應否認
2.存疑、正直、共享

●量化研究:
1.測量客觀的事實
2.用來驗證的

●質化研究:
看重想法、現象、過程

●研究過程的步驟:
選擇主題→聚焦於研究問題→設計研究→蒐集資料→分析資料→解釋資料→報告研究結果

可分成四個部份:
1.選擇主題→聚焦於研究問題
2.設計研究
3.蒐集資料→分析資料
4.解釋資料→報告研究結果

而研究的過程,是呈現螺旋狀的,不斷的循環。





●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一個好的研究者,基本的規範和態度是必須要遵守和培養的,
除此之外,當有了好的成果或是成就,必須要能夠發揮共享的精神,
並且要能夠做到飲水思源、回饋社會,藉此讓社會更加進步。

2008-09-27

[志佳] 第二週 科學的態度

一、導出主題

當大量的資訊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處理他們 ?

這是美美老師在這堂課中,以導引的方式讓我們思考的。首先她請全班的同學將閱讀過後不熟悉的字詞寫到白板上,瞬間爆滿的白板,充斥著我們知道的,不知道的詞彙,我想當時班上的每個人應該都已經資訊超載了吧!我們在面對一門學科、知識之時,該如何消化,我想也是美美老師所告訴我們的,首先你必須先整理

第一步是找出重複的辭彙,計算重複的次數,以此可以得知他的重要性,以及大家對他的重視性;再來即是進行歸類的動作。在我原本的想法中,我會將這些詞彙以「現象」、「方法」、「理論」等區分,但在老師的解說後發現我竟然漏了最重要的,也就是「研究思想」(也稱科學哲學),少了這個概念就沒有中心主軸了阿,看來我思考邏輯還是不夠嚴謹的。


二、問題回答

老師針對了上個禮拜同學提出的問題做了解答,包括如學習好研究法,應該如何利用等等。多閱讀,多實做我想是學習好研究方法的不二法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師另外也鼓勵同學多投稿,從做中學,藉由反覆操作而法研究方法學好。


三、課程

  • 科學如何發生作用:知識從何而來 ? 從父母、從權威機構等,而科學研究是一套嚴謹的過程,是科學家用特別的方法蒐集資料,並利用此資料支持或拒絕某些理論,我們所認知的理論焉而產生。
  • 偽科學:我們不能把所有我們所無法解釋的科學稱之為偽科學,相反的,老師給了一個有趣的解釋 -「未來科學」。我們所不知並非一切都是錯誤,對於不明的知識,應該抱持存疑的態度,而不是一味否定。
  • 科學界的規範:客觀性、系統性質疑(不將任何事情視為理所當然)、公正無私、研究成果共有主義(Open Access概念)以及誠實。
  • 研究過程的步驟:並非直線性的,而是不斷的反覆操作,呈螺旋狀的過程。


四、思考

是 否可以把老師所說的偽科學解釋為未來科學 ? 我覺得並不完全是如此,「未來科學」應該是「偽科學」中的一部分,而不能等同解釋。這讓我想起Michael Crichton在2004年所寫的小說《恐懼之邦》,以全球暖化的議題為例,環保問題究竟是事實,還是是由有心人士為了自有的利益而進行的操弄手段 ? 每位出來進行演講、辯論的科學家總可以帶著厚厚一疊的「科學實驗證據」,哪邊是真的,哪邊是假的,身為小老百姓的民眾只能看著那些科學家爭論不休,我們能 相信誰 ? 誰才是真正的「科學」 ? 我想最後來是要回到老師所說,對於不明的知識,應該抱持存疑的態度,不冒昧相信,也不隨便否定。


五、心得

我們要抱持著科學的態度生活著,也就是凡事存疑,不輕易相信,也不輕易否定。雙足立雙天,一足是自我的經驗,另一腳為前人的研究理論,有了這兩項底子,才能有好的研究基礎,進而在深度的擴展自我的知識,而有更進一步的學習。

[尤敏]第二週

◎筆記:

一上課老師就請我們把不懂的名詞寫在白板上
然後藉由上面的名詞在去做分類,衍生今天上課的主題

*研究架構:
研究取向可分為三種:質化,量化,混合方法取向

*文獻探討:確定主題,可研究的主題
文獻探討目的:
1.與讀者分享與該研究相關的其他研究
2.延伸前人的研究
3.將研究結果與其他發現相比較的基準

*歸類和命名是質化研究的目的

*scientific knowledge
scientifc research
科學知識是科學研究的產物
科學知識並非 八卦,有一定的標準


A.研究思想:科學哲學
例如:後實證主義,postpostivism,社會建構主義,詮釋社會科學,批判社會科學
B.研究方法:basic coups
例如:實徵,實証,評估研究,三角檢核法,依變項,橫斷性研究,縱貫性研究,過度概化,基礎研究,威攝理論,驗證效度
C.社會理論:
例如:匿名審查的必要性,人性的機械模式


◎感想:
老師上課中提到有關上禮拜同學們問的問題做一個解釋,其中對於
如何學好研究的方法?1.理論知識(多閱讀)2.操作(分析蒐集資料,實際應用)
開學已經第二週了,慢慢的也習慣老師上課的方式,看到同學們發問的問題,也是我想知道的,
只是當時候我並沒有發問,問題出在哪裡?我回去想想之後,應該是自己的積極度還不夠,閱讀的東西還不夠多,
對於問題和回答的通暢性似乎還不夠好,導致自己發問的內容有點空洞,寫出來的東西,也沒有其他同學來的豐富.聽完老師這週的講解,研究的路途是一直延續下續的,多閱讀期刊論文,多寫筆記,勇於思考,這些都是目前的我需要好好努力的!!

[維寧] 第二週 研究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一、從事的活動(上課過程概述):
1. 每個人上台寫出三個詞彙,像是自己不懂的概念、不了解的詞彙等。
2. 老師解答上週同學所寫下的問題。
3. 講解當週教科書的內容。

二、活動內容(上課情況詳述):
1. 大家寫的詞彙可說是五花八門,但其中也有不少重複的老師接下來就請我們思考:該如何處理這些詞彙?並且請幾位同學上台,將這些詞彙整理。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把重複的詞彙或相同的概念,先刪除或合併。不過老師除了刪除之外,還將相同的詞彙所出現的次數也寫下來,這是我沒有想到的部份。再來的整理工作就是「分類」,將這些詞彙分成科學哲學、研究方法、社會理論三大類。

2. 同學所提出的問題大略有:
A. 何謂研究方法
B. 如何學好研究方法
C. 閱讀論文是否有幫助?
D. 投稿學術期刊?

3. 課堂小筆記:
A. 科學如何發生作用:
科學家使用特別的方法蒐集資料(指具系統化的方法),
並且用這些資料支持或拒絕一些理論。資料是指實徵(EMPIRICAL)的證據或資訊。
B. 資料可分為量化(以數字呈現)及質化(以文字、圖像或實物呈現)
C. Blind review、Double blind review
D. 研究的過程是循環性的,而非線性的

三、認知上的改變(認知面):
1. 了解研究思想、研究方法及社會理論的概念
2. 學好研究方法的途徑:理論+實務(實作)+研究報告
Ø 理論:閱讀書籍和paper,擁有基礎知識
Ø 實作:了解如何實際收集資料、分析資料
Ø 閱讀和分析好的研究報告
3. 研究是循序漸進的

四、心得感想(感受面):
1. 老師讓我們大家上台去寫自己不會的詞彙,我覺得這上課方式很不錯。 因為一方面可以藉此機會回顧自己不會的東西,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其他同學的問題是否和自己相同。而且有時候同學不會的地方,可能就是自己所不小心忽略的問題呢!!我覺得透過其他人的問題,來稱機加強、補足自己比較不懂的概念,這是個很好的學習方式。

2. 關於同學上週所提的問題:閱讀相關論文是否有幫助?這讓我想到我過去也問過老師相同的問題,而我得到的答案也是「Yes ,and No」。因為閱讀好的論文,當然是對自己有幫助的;不好的論文,則可以從中學習經驗、將其當作借鏡。可是就我們目前的能力,可能還不足以能判斷出:到底哪些才是好的論文?該本論文中的錯誤到底在哪裡?而這種「判斷」的能力,我想就是我們目前所要學習的。我認為研究所就是要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及「批判」的能力,而這兩種能力,就是我目前還不足的地方,這也是我想要念研究所的其中一個原因。而要培養出這種能力,我想應該也是多看、多思考、多發問,還有多努力囉!!

3. 對於研究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句話,我真的是心有戚戚焉。因為過去在做專題時,我有一陣子就過於急迫、急於生出研究成果,結果越急反而越得到反效果。而我的老師就告訴我做研究是要循序漸進的,沒有人是一下子就能直直的往前走,而像是在原地不斷畫圈圈;在研究過程中,每走三步、就要退一步,回頭思考與檢討自己;將所學習的東西「反芻」:慢慢「消化」、細細「品味」。另外最重要的事就是:千萬不可自滿,因為只要過於滿足現況、自以為是,就會像一塊吸滿水的海棉,無法再學習與吸收任何東西。所以,我到現在還是很喜歡這句話,因為這句話,對我來說的涵義真的很廣。

五、其他建議(老師給我們的建議):
研究步驟實例:
Ø 這學期選擇主題、聚焦研究問題
Ø 寒假把研究設計草稿做出來(設計研究)
Ø 明年春天一面修課一面讀文獻(回到聚焦研究問題)
Ø 明年九月提論文計畫書、開始撰寫論文(搜集資料、分析資料、解釋資料)
Ø 後年四月發表論文(發表研究結果)

2008-09-26

[宇涵] 第一週

第一週上課,老師就拋出三個問題要我們回答在紙上

1.What do you know about research method?
2.你的學習策略
3.Your emotion

看到這第一個問題,我第一個反應是心中一片空白,大學時雖然(號稱)修過研究法,但是現在卻對研究法一無所知,我在心裡不禁這麼反省著。
看到第三個問題,又是一陣呆然,我不知道在課堂上還可以有「情緒」。

於是我回答了我所認為的研究方法就是要去實際操作,因為在大學時修習的研究法並沒有這樣的經驗,所以認為沒有實際操作過研究過程不能算是學習過研究方法。

事實上我僅僅答了三分之一,在實際操作之前應該要備有足以實際操作的知識,也就是閱讀,而在過程中,對於好的研究的鑑賞也是很重要的。

今天也介紹了研究的三大要素
  1. 問題 inqury
  2. 方法 research method
  3. 結果

[堃瑛] 第二週 研究的基本架構

對於是否帶電腦上課的問題,老師提出了她的看法,畢竟電腦只是一個媒介,端看我們如何去使用,應該要善用工具,幫助學習。

老師讓我們每個人到台上寫下三個不懂、有疑問的名詞,原本空白一片的白板,立刻密密麻麻寫滿了字,接下來就是該如何處理這麼多的名詞。首先是刪去重複的,我很直覺地想把多餘的詞擦掉,而老師除了擦掉之外,還記錄了「次數」,因為不同的出現頻率代表著不同意義,這是我原先沒有考慮到的。再來是分類,將這些名詞依照各自的屬性來分群,共有三類:社會理論、研究方法、研究思想。

稍微解釋了白板上的名詞後,老師也解答了上週同學們寫下的問題,包括:

  1. 何謂研究方法?
  2. 如何學好研究方法?→閱讀與練習。
  3. 將理論實際應用?
有同學提到「閱讀別人的碩士論文,對學習研究方法有幫助嗎?」
我觀察到大部分的同學(包括我)都微微點了頭,但老師說是「不一定」,要讀到對的、好的論文才會有幫助,對啊~這麼簡單的道理我居然都忘了,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看到優點要學習,看到缺點要引以為借鏡,那要如何分辨好壞呢?就要靠經驗了,多讀、多問,漸漸就會進步。(應該吧?)

科學的態度,就是如何看待世界的方法,時時存疑。而科學家的精神,要相信你所能驗證的,但對於不能驗證的,則保持尊重的態度。我覺得這是很好的觀點,在我看來,這世界上還存在著許多科學無法解釋的狀態與現象,在找出適當的應證方法之前,都不應該太過篤定或堅持立場。

另外比較有印象的是,老師提到研究的過程是不斷循環、逐漸擴大的,而非直線的方向。

--

◎其他

  • 思辨的能力→高中時的臧主任名言:「思辨!思辨!」
  • 命名與歸類是質化研究的purpose
  •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the resul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 研究思想(科學哲學)
  • 實徵(empirical)VS. 實證
    • 實徵:收集資料、得到研究結果,研究現場找到的資料
    • 實證:一定是量化。
  • 物理現象很容易得到印證,但人的精神層面很難以驗證
  • 從眾→九把刀說:「英雄從不是從眾的。」
  • 培養自信,能表達自己的緊張,也是信心的表現

[擇憲]第二週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博發

[970924圖書資訊學上課心得]

今天的社會科學研究法,在上課的歷程中讓我想到這句話。

美美老師的開場白相當有意思,她請同學上台列出三個對於社研相關較為不懂的詞彙,本來以為老師要逐一解釋,沒想到老師說,黑板上大量的詞彙,就像實徵研究一開始一樣,會有很多很亂的資訊,需要研究者先將同類型的訊息分類劃記、再命名,並檢視重複與不同的內容。黑板上原本幾十個名詞,被老師這麼分類後,老師看到了大家的問題可以分為科學哲學(研究思想)、研究方法與社會理論三大部分。這讓我想到「博觀之前要先約取」,才不會人云亦云或在眾聲喧嘩中亂了方寸。這樣的練習真的很有意義,也讓我印象深刻。

接下來老師將上週大家所提問的問題摘要回答,可以看出美美老師很重視同學們的作業,也很用心閱讀與試圖回答。其中提到如何學好研究方法,老師給我們的三個建議就是閱讀、操作並欣賞研究者的研究,前面兩個建議雖然也不容易,但勉強可以實現,但要從看得懂道欣賞研究者的整個研究脈絡與理路,對我而言真的需要很大的努力與老師不吝的提點才有可能到達這種境界。
在回答大家對於這門課的想法或問題之後,美美老師帶大家研讀第一章科學與研究,首先談到科學研究的定義,以及對於科學研究的誤解。接著是社會科學研究外的五種替代知識來源,分別是權威、傳統、常識、傳播媒體與個人經驗,特別是敝人在下小弟我,很容易以個人經驗來判斷事理,可能會落入過度概化或推論、選擇性的觀察與過早下結論的謬誤,更慘的是月暈效應,相信具吸引力的人有更多其他非相關的能力,這值得身為教師的我好好警惕,以免忘了關注到低社經地位、成績不好或不討喜的學生。

而第一章有很大的篇幅在談科學如何發生,老師提到偽科學有時可以未來科學的稱之的說法,我也可以認同。因為有些現象雖然一時難以量化或科學化解釋,但不見得將來就不可能實現,也許科學界的五大規範中,系統性質疑這個態度,是我們面對偽科學時可以合理存疑,但不急著完全否定的應對方式。而我個人,對於科學界的五大規範除了系統性質疑外,我也特別認為研究成果共有主義深有同感,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如果沒有無私的研究成果不斷累積,特別像圖資這種科技整合的領域,才能夠有多元豐富的內涵與面貌。

接著老師探討了研究過程的步驟,也提醒大家雙足立雙天的尋找研究題目的原則,那就是從個人經驗或熟悉的場域出發,同時又藉著文獻回顧,慢慢建立問題意識。老師還幫我們生涯規劃了一下,分享了進研究所該如何兩年內順利畢業的進程,而美美老師不說我還不知道,原來10月份就要開始找指導教授......唉,寫論文這回事始終是我不太敢面對的挑戰。不過聽說班上同學不但能力高強,還有很多人都已經找好了指導教授,功課好果然找老師也主動積極 ,成功果然不是偶然,我真該好好自我檢討了。

這個章節的結尾則是比較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的異同,我個人也傾向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不應該水火不容,而是可以擷長補短,既要有廣度,也要兼具深度,在中立中也要有對研究對象或事物的關注,研究結果才不會離實務界太遠(唉,看看我們的Orz博士內閣......),又能發揮理論引導行動的實際效應。

回家之後我拼了老命在短期記憶消退前,將第一章的課程畫了張概念構圖,我覺得效果好像還不錯,如果整本書都有可能畫出課程重點,那我覺得這將會是進行社會研究解答實際問題之前,應該先「厚積而薄發」的堅實基礎。

(請點選下圖查閱放大圖)

PS. 9/26(四)晚上7:30-9:30到美美老師線上課堂擔任觀察員,順便練習JoinNet的用法,在這門為碩班學長開設的資訊心理學中,我發現來自各地的碩班學長也很認真上課,最棒的是我聽到了碩三琳媜學姊今年暑假參加IASL 2008發表文章的經驗,也看到了阿亮學長個人知識管理的Slide Share分享,原本今天有半天忙於校內畢業紀念冊招標忙到暈頭轉向的我,看到學長學姐們優秀的表現時,不禁回過神來,外加感動不已。But Can I? Can I????

2008-09-25

[映竹] 第二週 問題→答案

2008.9.24 在大家預習課本過後,請同學各寫出不明白的相關名詞,經過簡單分類後的圖片


  • 研究是...?
    課本的內容→針對問題得到答案的一種方法
    我自己的想法→去找出沒有人有興趣的東西(很多研究目的是比較個人的、不是一開始就大家會覺得非常重要或很熱門,研究是找到這些契機然後創造更好的)
    把科學當成一個轉化的過程,我們把一開始對問題的懷疑叫做「假設」研究是一種用科學方法,把概念、臆測與懷疑(假設)轉化成科學知識。
  • 社會研究之外的選擇
    權威:父母、老師或是專家都可能是我們權威資訊的來源,但是我們非常有可能高估「專家」,當我們不瞭解專家們的知識從何而來的時候,我們就喪失了評估自己的機會。
    傳統:傳統可視為一種昔日的權威=「以前流傳下來的都是對的」。
    常識:日常生活中的常識有其價值,但是容易造成邏輯的謬誤。
    媒體的迷思:是電視、電影的內容,容易產生刻版印象。
    個人經驗:有些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會接受這些事情是真的,視覺上的錯誤或判斷上的扭曲,都可能將我們誤將某些事視為真實。通常人們比較相信自己看或經驗過的,而不相信經過嚴謹的研究設計所產生的結果。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result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 科學如何發生作用
    科學家使用特別的方法來蒐集資料(data)→實徵(empirical)的證據或資訊
    資料是可以量化(quantitative)
    →用數字呈現
    或質化(qualitative)→可以用文字、圖像或實物呈現
  • 質化研究通常不是碩士生的工作

  • 實徵empirical→在人的世界中,因為環境變動,所以我們求的是均質的內容
    實證→要知道為什麼,拿現象來證明,通常是自然界,很容易證明
  • inquiry(提問)要是實徵的,是一個可以在社會中觀察到的現象蒐集到的資料可能是數字的"量化取向"或是文字、圖像或實物的"質化取向"
    →老一派的人才會覺得質化和量化是水火不容
  • 科學是產生知識的系統,以及從此系統中產生的知識,結合了關於世界及知識本質的假定,通往知識的方向,及一組獲得知識的程序、技術及工具。社會科學是牽涉到人的研究,有時叫做soft sciences,因為探討的主題容易變化、難以觀察、而且難用實驗工具加以精準測量。

  • 偽科學Pseudoscience:真實事物←→粉飾科學
    偽科學→真實事物和目前的科技存有差異,所以不見得是"偽",
    而算是一種未來的科學,大部分的還不知道,而我們對未知的事務應該是尊重而不是存疑

  • 科學界(science community):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部份
    community是指一群互動的人,彼此共享相同的倫理守則、信仰及價值、技術、訓練和生涯規畫。

  • 科學界的規範(The Norms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1. 客觀性(universalism)
    2. 系統性質疑(organized skepticism)
    3. 公正無私(disinterestedness)
    4. 研究成果共有主義(communalism)
    5. 誠實(honesty)

  • 科學的方法與態度:科學的態度才是人觀察世界的正確方法
  • 在近十年內學術傳播討論到open access的問題,→機構典藏就是因應而生
  • 有部份資料庫認為該開放學術期刊我們怎麼看世界?

    老師的看法→要存疑、要正直、要共享
    我的看法→要又自信又謙虛
  • 科學期刊:匿名審查制度(blind review)
  • 研究過程的步驟
    選擇主題聚焦於研究問題→設計研究→蒐集資料→分析資料→解釋資料→報告研究結果



  • 質化與量化的社會研究

量化質化
目的測量客觀事實建構社會的真實,文化的意義
焦點在於...?變項互動過程、事件
主要關鍵信度誠實
價值理念中立當下、明確
情境獨立有限制
個案、受試者
分析統計主題式
研究者獨立的參與其中



  • 課本中最喜歡的一段
    =實務工作者與社會科學=
    科學不能提供人們真理,因為科學是提供一個很緩慢的過程,逐步的去減少不真實的部份;許多人對必須要面對科學的種種不確定性、很緩慢的速度兒感到不安,大家都會想要馬上得到答案。


[堃瑛] 第一週 課程介紹

研究所開的「研究方法」課程,讓我的記憶慢慢回到大學的那堂「研究方法」,內心真是五味雜陳,也許當初是有點竊喜,因為課程的份量減輕了不少、內容也缺乏挑戰性,如果我只是要唸到大學畢業,那真的可以放心地偷笑,偏偏我後來選擇了研究所,現在還蠻想哭的......

應該可以說是從頭來一遍吧?老師請我們寫下「你所知道的研究方法」,雖然老師解釋了好幾次題目,但我覺得有點抽象,不是很能抓到重點,可能「研究方法」這個範疇目前在我大腦刻下的紋路皺摺真的是太淺了吧?

老師鼓勵我們多問問題,我認為「問問題」的能力很能培養批判性思考以及創造力,但我覺得自己很缺乏這方面的特質,而這又讓我回想起推甄口試時的慘痛經驗XDD 該如何學會「問問題」呢?總之就是大膽地問吧?什麼都好,開口就對了。(好吧~至少我做對了第一步,開口。)

在軟體使用的部份,老師介紹了Freemind,雖然之前有試用過,但沒有深入研究,我覺得這是很適合圖資人的軟體,因為它的結構與分類是一層一層、非常明確的,必須要配合很好的組織能力,才能適當運用這套軟體、發揮最大的功效,我想這也是自我訓練的很好途徑。

[維寧]第一週 Introduction

研究方法的第一堂課,
除了老師自我介紹,讓我們大家對老師有初步的認識外,
老師也請我們大家自我介紹、聊聊暑假有做些甚麼事,
而我就講我暑假去武漢參加研討會的經歷,
因為對我而言,這是非常特別的回憶,
尤其是去了武漢,才深刻體會到對岸的學生是多麼的認真、求知慾是多麼旺盛,
而且非常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
不過我覺得我們臺灣的學生也是有自己的優點,
我就認為我們臺灣的學生做的題目比較有創意、新穎,
而且其實也很有自己的想法,
只是和大陸的同學相較之下,比較害羞了些。
而且我沒想到美美老師記性超好,
竟然還記得我這個不起眼的小朋友。

然後聽其他同學自我介紹,感覺大家都好厲害喔!!
所以我當下就決定,我未來也要好好努力,
希望未來能和大家好好相處、一起加油、學習更多東西。

美美老師之後也介紹了研究的三大要素,讓我們對研究有初步的認識。
包括:
1.問題:解惑及解決問題
2.方法:搜集資料、分析資料
3.結果:得到結論,撰寫成果報告
此外,也教我們一些做筆記的方法,
除了我們一般最常用的線性式的方式外,
還有一種是圖像式的,就是建構「知識樹」,
而圖像式的筆記,可以用Free Mind這套軟體來繪製。

說到Free Mind,其實我大四時,溫達茂老師上課有和我們介紹過,
所以那時有玩過一陣子,不過很久沒用了,還真的是不大熟呢!!
而且,好的心智圖該如何建構,感覺又是一門大學問,
希望未來我可以把它學起來。

美美老師最後也問了我們幾個問題:你覺得研究方法是甚麼?你知道哪些研究方法?
而在一邊寫答案、一邊思考的時候,
我才發現,其實我有些觀念好像還不是很清楚,
有的研究方法我只是聽過、知道名稱,
但要明確的解釋出來,感覺就有些困難。
接著我又回想到以前大一時修過邱炯友老師的研究方法,
那時剛從高中畢業、甚麼都還搞不清楚,
根本無法體會何謂「研究」,
更別說要能夠完全去掌握及了解「研究方法」。
真正能夠去體會研究的奧義時,則是大三和大四時期,
那時才開始去真正地去認識何謂研究、研究方法到底是做甚麼?
我想這就是有沒有實際操作的差異吧。
我真正知道、了解的研究方法,
只有我自己實際去實作、體驗過,我才能很有把握地寫出來,
其他有些部份,則寫的有點心虛的感覺。
可能因為光只知道理論,卻不懂實作,
感覺一切就只是空談、永遠不會是自己的;
但是沒有正確的知識及觀念,
也沒辦法做出正確的「研究」。

所以,希望未來我能夠將書本的理論,與實際的實作相結合,
把研究方法確實地學起來,
然後去體會做研究的樂趣囉!!加油!!

2008-09-24

[詩絨] Preview of Research Method

老師一上課就解釋為什麼要帶筆電上課,對於最近喜歡寫字(事實上是鬼劃符)的我來說,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新方向。可以快速查找資料,善用工具,希望我能與隨身科技和睦相處。

學 習一門新的學問,可以從其知識體系架構中著手是做洽當不過的了。的確,自己預習書中的內容未得到知識卻獲得更多的困惑,從專業詞彙 (terminology, jargon)下手,並為之建立系統性的知識架構,命名(labeling)與歸類(clustering),讓我覺得很受用,希望能延用此一學習法進入 現在與未來的各個學門。

我上網找了李嗣涔教授的手指識字,找到一篇在氣功學會網站的文章,是這樣偽科學屬於氣功的一塊?但是接受測驗的小朋友並沒有提到曾學習過氣功;另外又上中文期刊篇目索引影像系統以「手指識字」在篇名、關鍵字、摘要找到了七篇文章,其中六篇出自《佛學與科學》這本期刊中,是否意味又與佛學有關係呢?



社會科學的面象是廣泛的、變動的,我們從事的圖書資訊屬於社會科學的一環,與社會群眾息息相關。人們慣以宗教來解釋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17世紀工業革命發生前如是,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亦是如此,只是消長而已。

社會科學研究法已有前人耕耘的結果,現在我要好好領受這些前人的智慧及老師的引導,並將之善用於後的研究與工作,當未知的事情有了脈絡,有了系統性的架構,我們就能登門而入,細嘗知識的美味。

[尤敏] 第一週 Introduction

開學第一個禮拜
我上了兩堂課
最後一堂是美美老師的課
也是我第一次在課堂上自我介紹
只是我看其他同學的暑假生活
每個都好充實 也好厲害
只有我在家做家事去田裡種鳳梨
還有帶小孩(這感覺就是家庭婦女的工作)

今天上課老師有提到了研究的三個要素:
1.inquiry:問題,要有好奇心,why.what.when.how?
2.研究方法:empirical research
實質採集資料<資料分析與資料的蒐集>
而資料的蒐集大約有7種:例如:觀察,非涉入,非干擾式,問卷...等.
3.研究結果

之後也請我們寫:
1.什麼是研究方法
2,你所知道的研究方法
3.你有什麼問題
我....好像忘了,也不知道寫的是不是老師想要看的

其中,老師在上課有提到做筆記的方法"freemind"圖像式筆記
也實際的操作給我們看,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工具.
回家後,自己也下載操作一番,剛開始覺得很特別,
只是不太熟悉他的方法,所以筆記作的有點簡略
也上網去找尋了一下相關的freemind相關的教學文章
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在研究所的路途中
呼呼呼呼呼~
我要比別人努力才行

[子萱] 第一週 Introduction

  第一週的研究方法一上課,老師以及同學都做了自我介紹,讓我們對彼此又更了解一些。 課堂中老師提到兩種筆記法,若是對一個學科或課程還沒甚麼基礎時,可以使用線性、時間序列的方式,一邊記下上課的內容,也在側邊提出自己不懂、有疑問的概念。另一種是圖像式的筆記法,老師介紹了一個free mind軟體,可以將筆記做得有組織架構,還可以將分支收起,即使做了很龐大的內容,畫面仍然很乾淨。有些同學已經知道並且使用過,而我是第一次看到這個軟體,以前雖有聽過圖像式的筆記法,但是沒有想到專門可以做這件事的軟體,覺得真有趣啊。

研究三要素:
(1)問題:提出一個問題後,在之後的研究可以分成解惑和解決問題兩種。
(2)研究方法:到現場採集資料後,作資料蒐集和資料分析。
(3)研究結果

  接下來老師要我們寫下自己知道的研究法,取得了關於我們的第一份資料!一開始不太知道要如何下筆,只好照著以前修課的記憶,大致分成質化和量化的方法來列舉,寫完以後覺得不是很確定這樣分對不對,也感覺遺漏蠻多東西,希望在之後的課程中可以更清楚一些。

  
覺得研究方法這門課很重要,學習去發現問題、知道用甚麼樣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步驟去實際做出來,是一個研究可以順利產生的關鍵過程。這門課感覺是個蠻大的挑戰但是可以學到很多,大家一起加油吧!

[擇憲]第一週 Introduction

「在研究所階段,應該要發展自己的Vita。」「不要只有拿完學位就走人,應該多認識學術型的學伴與諍友。」「我認為學校教育要訓練慎思與明辨」這是美美老師在課程一開始讓我印象最深刻,也覺得很受用的三句話。

可以感受得到開學第一週,無論是在師大或是台大上課,每位老師對於碩一新鮮人似乎都有深切的期許。美美老師也不例外 ,當老師勉勵我們之後,開始提到她對學生的要求會很高時,不太會唸書的我又開始冒冷汗,尤其是提到Dr. Jonathan Foster會來Co-teach時,沒想到研究法也有外籍教授上課,真是勁爆與緊張到極點。當拿到老師的課程綱要與書目時,腦筋更是一片空白。果然是學無止境,要唸的書永遠也唸不完。

不過,讓我最感興趣的是,看到美美老師所推薦的跨平台又免費的心智圖繪製軟體Freemind,還有即時互動遠距e-Learning系統JoinNet時,讓我眼睛不禁亮了起來。 前者讓我想起以前曾用過一套功能多但感覺好像華而不實的付費軟體Mindmanager,但因為看到老師的操作覺得Freemind比較平易近人,回家當下就從教育部校園自由軟體諮詢應用中心網站下載來試試,果然是簡潔有力。而後者的JoinNet,讓我想起去年和實習老師一起帶著學生參加iEARN國際學生線上交流時,也是用這套軟體跟外國的小朋友哈啦,沒想到研究所又遇到了這個平台,真是有趣。

美美老師除了介紹以上兩種軟體之外,也再請大家自我介紹之後,讓我們寫下自己對於研究法的了解程度以及想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這裡就讓我寫得有點心虛了,因為自己過去唸大學時,只是考完試就還給老師,也沒有像班上大多數同學一樣,有跟著教授做研究的機會。不過美美老師說"Don't be shy to ask questions! Don't be shy to raise your hand." 所以我也在仔細思考後從遙遠的深處喚回一點點記憶,以及自己想問的問題。我想至少美美老師所提到的研究三要素(1)探索、(2)實徵的研究方法與(3)研究結果,很清楚明確的傳達進了我的心中。

老實說,直到下課之前,對於能否撐得這門必修課打滿了一堆問號,但美美老師嚴謹中親切的態度,讓我稍微有一點勇氣。也許就像老師說的,研究生都會有三個歷程,首先就是在認知上產生改變,其次是採取行動,最後是從迷惑、混淆到澄清。相信在美美老師及Dr. Foster兩位大師的加持之下,我也許能對研究法從朦朧中而有新的發現與認識。

[備註]以下是練習Freemind的結果,感覺還滿順手且neat的!



[同場加映]EndNote實際操作
EndNote書目管理軟體的主要功能是建立並維護個人的書目資料庫,使用者安裝於個人電腦後,可用以檢索參考文獻,建立與管理個人的研究資料,並可自動 編製符合標準書目格式或國際著名期刊要求之參考文獻格式,並提供國際著名期刊之論文稿件範本,協助撰寫論文稿件。對於查閱書目文獻、修改引用格式或上課開 立參考書單等均很方便,是一套高效能之論文寫作和個人資訊/知識管理工具。 

EndNote師大校內下載點(在家也可以免設定Proxy,直接輸入學生證字號與借書密碼)
http://www.lib.ntnu.edu.tw/database/dbview.jsp?id=345DA1B5-A7AC-5DEC-75C8-DBBE03A63D65&type=0

EndNote教育訓練線上教學資料:
http://www.isiuser.com/isitraining_endnote.asp
線上教育訓練教材

對我這個懶惰蟲而言,EndNote的匯入功能真是我的最愛,省去了打字的時間,只是啊,我不會寫長篇大論,唉,不過知道有這麼個好東西也不賴啦!(以下所列測試,以EndNote 12及Word 2007的環境為主)

##以下貼出匯入國圖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的資料方式:
匯入EndNote前,請下載Taiwan_ETDS至EndNote\Filters目錄下,再依下列步驟操作即可將資料匯入EndNote:
1. 進入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查詢
2. 勾選要匯入的項目
3. 選擇系統下方的[將勾選項目匯出成詳目],在[請選擇]的下拉選單中選擇 [Html],按下[列印/存檔]。
4. 此時會出現[檔案下載]視窗,請選擇[開啟舊檔]。
5. 點選[編輯]>>[全選]>>[複製]。
6. 開啟[記事本],按下[貼上],然後將該檔案儲存成純文字檔(副檔名是文字文件,不是RTF喔)
7. 開啟EndNote和Library, 點選[File]→[Import]找出欲匯入的文字檔,[Import Option]請選擇[Taiwan_ETDS]即可匯入成功。
請注意:"學年度"資料匯至Data一欄;" 開放範圍"、"論文目次"和"參考文獻"不匯入。

以下圖片就是EndNote幫我匯入的美美老師指導過的研究生大作,真是美美的大大的好用啊!


##如何匯入ProQuest的西文期刊或論文資料到EndNote
1.進入師大圖書館的電子資料庫,找到教育類的[ProQues系統]資料庫
http://www.lib.ntnu.edu.tw/database/dbview.jsp?id=018615E7-28A2-9F48-2407-AE7C84BE9F58&type=0
2.先把ProQuest的Interface language(介面語言)改成中文。
3.輸入關鍵字找到文獻後, 在檢索結果勾選想要匯出到EndNote的文獻後,點選[匯出]。
4.在匯出引用頁面中,以滑鼠右鍵點選[以與ProCite、EndNote、Reference Manager和RefWorks相容的格式下載] ,將所產生的pqdweb.txt另存目標至電腦桌面上。
5.開啟EndNote和Library, 點選[File]→[Import]找出欲匯入的文字檔,[Import Option]請選擇[ProQuet]即可匯入成功。

以下圖片就是EndNote幫我匯入的美美老師的博士論文(不知道是不是同名同姓),此時中英文論文都可以匯入EndNote了,離組成論文應該又跨進了一小步,看起來好像只剩下文字的排列組合了(我的最痛)!



##Word 2007找不到EndNote工具列,請問要如何解決?
1.從[開始]>>[執行],輸入CMD後,按[確定]。
2.在游標之後輸入以下指令,移至指定的目錄:
[EndNote X1 版]
CD "C:\Program Files\Common Files\Thomson ResearchSoft\Cwyw"
[EndNote X2 版]
CD "C:\Program Files\Common Files\ResearchSoft\Cwyw\12"
(如果安裝EndNote時有改變存檔位置時,就自己找到Cwyw這個目錄)
3.當目錄改變成功後,再輸入regsvr32 "EndNote Cwyw.dll" ,再重新開啟Word 2007即可在右上角看到[EndNote X2]這個工具列。

2008-09-23

[楚鈞] 第一週 Introduction

這禮拜是社會科學研究法第一週上課,
因為沒有修過研究方法的課程,
所以既緊張又興奮。
在聽過老師的自我介紹之後,
就輪到我們了,
聽過之後才發現,許多同學的暑假都過的非常的充實,
相較之下就覺得我的暑假生活過的平淡無奇。
而之後老師也要我們寫下對於研究方法的認知,
雖然不是很確定,但我憑著印象大概寫了一些,
而在聽過老師講解之後,讓我學到了研究三要素,

研究三要素:
1. Inquiry (問題)
(1) 解惑
(2) 解決問題
2.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研究方法)
(1) Data collection 資料蒐集
(2) Data analysis 資料分析
3. Findings (研究結果)

此外,這堂課我也認識了一個新軟體 Free mind,
因為以前沒有用過,所以回家之後我也下載來用用看,
發現是還滿好用的軟體,
它可以讓筆記看起來更有邏輯關聯,
看起來也很整齊,很好讀,
若是將十八週的筆記都打進去,
應該會是個很壯觀很豐富的圖。

最後,這堂課之後會有小組作業,還真是緊張!

[怡璇] 第一週 Introduction

上過了第一堂的研究方法之後, 深深覺得這是一門令人壓力頗大的課. 因為涵蓋的東西很多又很難的感覺, 光是美美老師要我們寫出我們對於研究方法的知識就讓我發覺自己會的東西還真是少, 只能概括性的說明一些問卷法啊訪談法那些粗略的東西. 深入的知識卻是一無所知, 讓我深刻的感受到我要看的書和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要趕快找書來看了!!

不過除了課程之外, Free Mind倒是個我覺得很有用的軟體, 之前寫作文的時候老師常常要我們做brainstorming, 然後在紙上自己畫一堆圈圈, 現在有了這個軟體實在是方便很多又能讓筆記看起來很整齊又有組織性!! 我想這個筆記軟體非常的適合我!!

第一週的課程美美老師就跟我們說了研究方法的三要素, 也就是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為何.
一. Inquiry(including problems and questions): providing questions
二.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data research+data analysis
三. Findings: 研究結果

之後的課程內容應該就是會在更深入的探討研究方法!!希望我能順利並充實的度過這一門課!!

[志佳] 第一週 研究法是什麼?

「研究法是什麼?請你寫下你心目中對研究法的認知。」

這是美美在第一學期,第一次上課丟給全班的問題。對我而言,我相信對師大的大家而言,我們並沒有因為在師大大學部上過研究法可以讓我們能夠輕鬆的回答這個問題,相反的我看坐我附近的五個人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下筆!

大三的時候陰錯陽差的,我們和系上以嚴謹教學出名的研究法專門老師美美老師擦身而過,由王等元老師來代課,有些學長姐恭喜我們,可以逃過這麼一堂累死人的課,或許大家真的也有一度這麼想吧,但是我們卻在學期末的時候以我們自以為輕鬆的課嘗到了苦果--我們到底學到了什麼?

印象中我只記得我們上過了論文寫作架構,研究方法有哪些比如說訪談阿問卷的,以及信度效度是什麼等等,但是一切都是空於紙上談兵!我們沒有實作,平時老師想要強調的「腦力激盪」出來的東西可能連老師自己都搞不太清楚,我們就這樣懵懵懂懂的上了一學期讓學長姐認為四年來會最操的社會科學研究法,而沒有任何的實作。

這週主要的重點是告訴我們做一個研究的三要素,分為:
1. inquiry (問題): 包含如何解決問題、運用why, how, when, who等思考
2. 研究方法 : 進行實徵研究,必須進入場域來蒐集資料,進行data collection(資料蒐集)與data analyst(資料分析)。
3. 研究結果

筆記下來的圖像化難以用文字呈現,或許還是要試著用Free mind來整理一下電腦中的圖像化筆記了。

[映竹] 第一週 INTRODUCTION

老實說,研究法是大學時候的夢魘
因為自己知道當時沒有學好
想必唸研所的時期還是要一番苦戰
大家也加油吧: )

一開始大家做的自我介紹讓我這個剛好坐在中間
比上不足,比下「完全沒有餘」的懶惰蟲相當汗顏
只好大方承認我暑假都在休息>_____<
但是也警惕到同學們真的每個人都相當有能力 在這領域也各有所長
如果之後也可以從不同同學上知道得到多一點經驗的話就好了
也有點後悔過去的時期都相當的被動 這個態度真的很需要改進

今天美美老師要我們寫下自己認知的研究法
不知道要寫什麼的我雖然很努力在回想自己學過的研究法
卻只想到及格邊緣的期中考考卷XD
所以索性就畫起圖來了~
用比較擅長的畫圖說話方式
去描述我知道的發現問題的過程

利用FREE MIND這種方式記筆記
我們在之前上美美老師的課也有被敎過
雖然過去也有想要嘗試看看的契機
但是如果不養成習慣的話
一開始總覺得用的很不順
而不順手的新科技通常很容易被放棄
老師上課分享的小案例
像是美美老師去上課的時候有同樣是講師的博士班學生
馬上就試著使用這個小軟體
讓我想到自己雖然寫筆記的方式是條列式加上註解
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把free mind這種連結式的概念
在做筆記的同時就先想好主題的關連性

2008-09-20

[叔華] 第一週 RM 97.09.17 與研方相見歡

今天是第一堂社會研究方法的課,首先是老師以及大家的自我介紹,再來是老師跟大家分享做筆記的好工具,圖像式思考的Freemind,下課後有稍微玩了一下,它可以快速完成整個大架構,讓整個層次相當清楚,不過可能是自己剛接觸還不夠熟練,覺得做的不是很漂亮。

重點整理:
研究的三要素:
1. inquiry:要好奇,時時以五個W一H來看待各種事物。
2. research methods:系統化的方法。
3. findings:

練習題:
老師課堂上發了一張A4白紙,問各位同學三個問題。嗯!從來沒有仔細想過,都是以第一時間冒出腦袋的文字就寫下,感覺好沒架構喔。

[信一] 第一週 第一堂課(9/17)

研究方法的第一堂課,大學只教過我們一堂館藏發展課的美美老師請我們做了自我介紹,另外還問了我們,暑假都在做些什麼?看到同學們一個個講出豐富又充實的生活,著實讓我好好的反省了一下到底我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嗎?

另外,老師也提到這學期將會有一位從英國來的教授要來教授我們五週的研究方法,重點是,全程使用英文上課。聽到老師的宣布,雖然感覺很新鮮,因為這是我第一次上以英文教授的課程,但還真是讓我緊張不少。

後來在下課前,美美老師請大家寫下自己對研究方法的感覺、所知以及所學過的方法,老實說,當下還真是讓我汗顏不少,因為在快樂的渡過大學最後一個暑假後,腦袋中幾乎是什麼都想不到。看到同學們奮筆疾書的樣子,讓我著實好好告誡自己一番,要振作啦!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