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 質性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研究方法 問題集錦 

第5集

質性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臺灣師大圖資所

吳美美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問答錄>>

1. 問題:閱讀此單元,質性研究由於都是研究者主觀的意見為主,且大多採非結構式的訪談,問題標準沒有標準化,所以在質性研究中,是否都應寫明該研究的信度與效度評估值?且信度效度評估方式是如何計算的?

答:質性研究主要不是採量化的信度和效度檢測方法,而是採用Trustworthy原則,是否有「深描」(thick description),研究者在深描中,所提供的例子和詮釋是否值得相信等,靠研究社群中的共識來判斷。其操作的難度比較高。

2. 問題:當我們在進行研究時,個人與團體如何秉持公正的立場去判斷事物的真偽,或貼近事實去陳述?"

答:好問題。各種事件陳述通常由兩種資訊組成,一是事實,就是事件的人、事、時、地、物,具體而無法更改;另一個部分是詮釋或觀點,需要注意詮釋者的意識形態、政治傾向和可能的背後利益指導。研究者能分辨事實和詮釋的不同,已經具備研究入門的預備功夫了。

3. 問題:俗民方法論似乎很常在一些網路實驗中看到,做出刻意違反社會規則的行為模式,觀察受試者反應。但有提到其倫理問題,確實有詐欺的成分,造成受試者負面觀感。那這樣的俗民方法論還適合放入研究中使用嗎?

答:這個觀察很好,通常這類研究並不多見,可以知道現在都不太使用。事實上各種研究方法都有可能造假,違反研究倫理,例如:

·   1998年,英國學者Andrew Wakefield在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接種預防麻疹、腮腺炎、風疹的MMR疫苗,恐將導致幼童罹患自閉症。作者報告說,在12名兒童中,有8名的父母將其獲得的技能(包括語言)的喪失與MMR疫苗接種聯繫在一起。

·   在原始論文中,Wakefield和12位合著者聲稱對“連續系列”的12名兒童進行調查,這些兒童被送往皇家自由醫院和醫學院,患有慢性小腸結腸炎和退行性發育障礙。作者得出結論,“可能的環境誘因”(即疫苗)與胃腸道疾病和發育退化有關。實際上,按照英國總醫務委員會的調查裁決,Andrew Wakefield的研究中的兒童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該研究受託於律師,這些律師受託於對疫苗生產商提起訴訟的父母。該委員會發現,Wakefield的行為不道德,並且在他的研究中對兒童進行侵入性測試。經過調查,發現Wakefield涉及詐欺,在論文中捏造事實,只選擇了他們想要的數據。這份報告,使英國、美國等地MMR疫苗的接種率大幅降低,發生了日後許多兒童罹患麻疹的悲劇。2010年,《柳葉刀》發出正式聲明,廢除這項研究結果。Wakefield也遭到懲處,並被撤銷醫師資格。

4. 問題:若我們想使用模擬真實情境來研究,是利用觀察法或是訪談法,較容易取得被觀察者真實的答案呢?因為兩者都有一定程度的缺點,如果被觀察者受測時語帶保留,是否就不值得參考?

答:對,不過既然能事先想到,就會事先想方法避免,對吧!如果是模擬真實情境,建議採用觀察法,如果是模擬特定情境,可以使用訪談法。

5. 問題:聽了葉乃靜老師分享在田野研究過程中,她會藉著寫日記(一部分是研究筆記)來釋放壓力,我相信未來在自己的碩士論文進行過程中,也會遇到許多壓力,所以也想問問老師您在研究過程遇到瓶頸時通常都如何釋放壓力?

答:這個問題很務實,傳統的研究者,通常單純而浪漫,遇到瓶頸,上山下海,設法尋求解套,不計時間和心力的投資是否會值回票價。現今的研究者都被教導要有成本概念,需要面對現實,考量時間和資源等。壓力的問題。我認為有適度壓力會加速學習,是屬於正面壓力;但是過度壓力會消融想像力和創造力,是負面壓力。若發現負面壓力,就讀一本小說、去散步、看個電影等等,轉移情緒,回來又可以開始恢復動力!另外,建立規律的研究、工作和運動的作息時間,也有幫助。

6. 問題:俗民方法論是一種具有操控性的研究方法,和行動研究法是不是有些雷同之處?行動研究法的研究結果常流於微觀,俗民方法論是否也是如此?

答:這兩種方法有明顯不同,行動研究通常用於改善行動結果。

7. 問題:這次的課程介紹讓我發現訪談法的類型、策略與技巧,與在教育學程學的輔導諮商學生的策略有許多相似之處,並且也能互相運用,因此說明人與人互動時,是建立在一定的基本規則和模式,才能達到理想中的互動關係。想請問教授,在教學領域的行動研究算是技術報告的一種嗎?因為自己是屬於比較喜歡實務操作,希望藉由在真實的場域中與參與者互動進行研究,並解決教學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

答:對。行動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技術報告。

8. 問題:以閱讀推動教育來看是否適合實地(田野)研究法會不會顯得太大費周章了?

答:這個問題關懷很好。正好有個案例:

SUNG, Hui-Yun (2019). Togetherness: The value of reading aloud for school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Paper presented at: IFLA WLIC 2019 - Athens, Greece - Libraries: dialogue for change in Session 113c - IFLA Poster Session.

Bookmark or cite this item: http://library.ifla.org/id/eprint/2650


9. 問題:探討倫理議題時,講義提到出版實地報告「從研究者的觀點來看是非常重要時,真實但不公平的資料才能出版, 這是在研究位置上的一種妥協」,這句話我不太理解原因。

答:這裡是指有些實地研究報告,或許涉及種族、利益、隱私或其他衝突,出版會有困難,研究者須有某種妥協的心理準備,例如延後公開、部分出版等等。

10.   問題:當我們在進行研究時,個人與團體如何秉持公正的立場去判斷事物的真偽,或貼近事實去陳述?

答:好問題。各種事件陳述通常由兩種資訊組成,一是事實,就是事件的人、事、時、地、物,具體而無法更改;另一個部分是詮釋或觀點,需要注意詮釋者的意識形態、政治傾向和可能的背後利益指導。研究者能分辨事實和詮釋的不同,已經具備研究入門的預備功夫了。

11.   問題:觀察法與訪談法都有其優缺點,需如何搭配其他的研究方法來互補,方能達到真實的研究結果呢?

答:嗯  這個問題需要根據每個研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設計來思考,...憑空真是沒有答案呀。

12.   問題:歷史比較研究法中提到次級資料的限制與潛在問題,既然有這麼多的疑慮,進行相關研究時,是否要花大量心力判斷次級資料的可用性?之所以要使用到次級資料,是不是因為初級資料的稀少與難尋呢?

答:對。而次級資料確實有你提到的上述問題與限制,障礙確實較多。

13.   問題:想請問老師是否能推薦國內具指標性的歷史比較研究法案例提供參考?

回答:謝謝問題,但是沒有讀到有關國內圖資領域的歷史比較研究法案例誒…。可能還需要多讀一些…

14.   問題:在質性研究中,實地(田野)研究法是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歷史比較研究法比較少用,對於研究興趣主題可能採用歷史比較研究法較為適合,請問老師還有沒有一些關於歷史比較研究法的教學書籍可供參考?

答:社會科學研究法確實是以實地研究法、觀察法和訪談法為主。歷史研究法在很多社會科學研究法中並不提。可以參考以下作者:

顧力仁(2012)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提出歷史研究法的名詞解釋,認為:

歷史法以「歷史」作為研究的材料,「歷史」是人類過去活動的記載,供我們瞭解過去並預測未來。「歷史法」是研究過去所發生事實的方法,並以科學的態度收集材料,進行檢驗和證實,再透過系統的整理和解釋,以重建過去,推測未來。…歷史材料,即史料,是歷史法的研究要件。…歷史研究法的程序主要涵蓋:(1)確定題目;(2)搜集史料;(3)鑑定史料;(4)建立假設;(5)解釋史料,以及(6)提告結論等六項步驟…。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683/)

15.   問題:教材中有提到「不過表現出來的行為並不能代表任何意義,意義是推論出來的」,很喜歡這句話,也很能理解這句話背後的理論概念。的確,即便不做研究,對於生活中他人所有的行為、動作,甚至是言語,我們所產生的所有感知、想法,都是憑藉著各種知識、經驗,所進行的推論。當然,生活中的推論,常常是沒來由的,因此誤讀、誤判率頗高。但落於研究中,這種問題,想來也會出現!這是否就是以「可相信度」、「可相信度誤差」的方式,來降低甚至消弭這種問題?

 答:很棒的詮釋!不過「可相信度」不是用來降低或消弭"這種問題",是學術社群用來判斷研究結果是否可以被學術社群所接受。

16.   問題:俗民方法論中的惡意,看到俗民方法論中的研究方式,心中忽然想起綜藝節目中的實境整人橋段。當然綜藝節目純粹為了娛樂;而研究自然是為了研究。只是這種涉及破壞倫理、侵害關係的研究方法,雖然可證實部分所假設,但現實生活中卻不容易見到或規律出現的現象,但如此方式,價值究竟何在?其實真的深感疑惑。

答:俗民方法論確實是處理比較特殊問題的研究方法。了解有這種方法就可以了。如果真的需要採用,需要先處理研究倫理的問題,符合研究倫理的要求。

17.   問題:實地研究資料蒐集中提到「內在一致性/外在一致性」,指的是否就是內在/外在信度?例如,透過網路尋找資料,內在信度是指「研究在資料收集、分析或詮釋上的一致性程度」、外在信度是指「複製前人研究所得結果的類似程度」;田野事件的內在一致性是指「資料對所有知道的人或事件是否是真實的,亦即這些片段是否可以湊成完整圖像」,而外在一致性是指「透過確認或交叉分析他人的觀察和不同來源,即考察是否在任何脈絡下都符合」?

答:你所提出來思考的問題和舉例,都是正確的,這樣的學習方法很好。經過思考和理解、經過內化的知識,很佩服、很好!

18.   問題:在歷史比較研究法的特質中,「脈絡與比較的替代性使用方式」中提到,比較不同脈絡,並加以概念化,提出較抽象的解釋,這個部分我也比較不理解為何概念化後還會有較抽象的解釋

答:用Richmond收集牛津Bodleian圖書館(Oxford Bodleian Library)的案例解釋,Richmond大量使用次級資料, 包括15世紀的法院文件(court documents)、大事紀 (chronicles)、日記、新聞、法案,以及個人書信等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在百年戰爭時,是士兵、商人、官員、鄉紳等會交換政治性新聞,並根據個人和國家利益去影響英國國王。概念化的結果就是當時的政治人際網絡和現代網絡類似:一個組織 涉及一群人,透過複雜的人際網絡,成為一個資訊網絡。進一步就資訊網絡去思考,能提出抽象的解釋就有創新的概念產生,大致就是如此...。

19.   問題:講義中提到,離開實地場域,在未完全離開實地前之前都不算結束。如果研究的問題是跟自己目前的工作有關(產業或是客戶),研究完成後,除非是工作有所異動,否則是難以真正的「離開」實地,這樣是不是就不算結束?

答:「如果研究的問題是跟自己目前的工作有關(產業或是客戶)」,不一定就是田野研究或實地研究呀!田野研究主要的目的是發現理論,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元素,稱為陌生,你對你目前的工作環境有保持陌生嗎?還有「離開場域」,應該離開的不是只有「場所」,而是指研究的「氛圍」,否則中研院研究員胡台麗教授,以外省媳婦的身份,研究婆媳關係,豈不結束時就要離開她的夫家嗎?(本省婆婆的生活文化世界對於外省媳婦而言,就可以說是一種陌生元素)

20. 問題:研究題目與研究問題不同,如果前人已有雷同的研究問題,那麼要調整自己的研究問題,再思考要採取哪一種研究方法。這是否意味著可以把前人的研究作為文獻探討的基石,根據這個前人研究再進行更精確且深入的探討?

答:對。不過這裡主要是要提醒研究問題涉及研究的具體觀察視角的選擇…例如很多人講莊子,蔣勳講的莊子,是從嚴復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的觀點來說,和台大蔡璧名教授的<<正是時候讀莊子>>是從生活哲學的角度來發展,取向就很不一樣,研究也是這樣,是研究視角和研究意識決定研究的主題是否相同。

21.   訪談法練習經驗綜整

1.      安靜的場地很重要

2.      工作領域需要有場域知識

3.      需要錄音

4.      研究問題很重要

5.      訪談大綱的內容和引導很重要

6.      注意現場打字筆記要視情形是否干擾訪談

7.      訪談技巧需要自然的情境

8.      受訪內容受到受訪者的經驗影響

9.      要問受訪者可以回答的問題

          10.      經過訪談練習可以和教材講義有共鳴


歸納:

  •  訪談前準備:要有前言、錄音器材等準備、訪談大綱、訪談問題要陳述清楚、訪談時間要事先和受訪者說明,結構型訪談大約30分鐘、半結構式訪談大約30-90分鐘、約好時間需準時出席等

  • 訪談中的技巧:

  • 開場要有自我介紹,主要是研究相關介紹 (不須涉及私人資歷)、研究目的、匿名、錄音准許等,最後要開始進入訪談之前,要問受訪者有沒有問題

  • 描述、結構、對照、諮商技巧:傾聽、眼神、複誦、鼓勵等言談技巧

  • 須注意訪談內容為受訪者具備的相關經驗

  • 訪談結束後:

    • 要後續聯絡未來可能確認訪談內容或確認訪談語料

    • 結尾要道謝

沒有留言: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