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4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023年一月底提出來的公告。

「最近發布的生成新文本的人工智能技術在研究界引起了嚴重的質疑。例如,“ ChatGPT 可以被指定為研究論文的作者嗎?”

arXiv 領導者和顧問大聲回答“不行”。因為計算機程式不能對論文的內容負責,也不能同意 arXiv 的條款和條件。其他組織也同意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arXiv為作者採用了一項關於使用生成 AI 語言工具的新政策。

以下是arXiv官方政策的聲明:

arXiv 作者使用生成式 AI 語言工具的政策

2023 年 1 月 31 日

arXiv 了解科學著作的作者使用各種工具,從簡單的工具到非常複雜的工具,來完成他們的科學報告,及寫作報告。科學社群對此類工具的適用性的看法可能多元、多樣且不斷發展,人工智能驅動的語言工具尤其引發了重大爭論,我們注意到:工具可能會產生有用和有幫助的結果,但也會產生錯誤或誤導性的結果;因此,了解使用哪些工具與評估和解釋科學作品有關。

鑑於此,我們

  1. 繼續要求作者在報告中對複雜工具(例如儀器和軟體)的任何重要使用、由文本生成AI所產生的內容等,應該按照方法論的標準詳細寫在報告中。
  2. 提醒所有同道,透過在論文上署名,每個作者都要對論文的所有內容承擔全部責任,無論這些內容是如何生成的。如果文本生成AI工具產生不恰當的語言、剽竊的內容、錯誤、不正確的引用或誤導性內容,出現在科學作品中,概由作者負責。
  3. 文本生成AI語言工具不應列為作者;相反,作者應該參考(1)將之詳細紀錄在報告中。

***

後記:不過看過ChatGPT其他亮眼的表現,覺得下次提問策略可以加強,再試試其他提問技巧,看看可不可以得到改善的品質。

2009-02-02

Jonathan 老師請同學在鼎泰豐大吃一頓:)

Jonathan老師在課後利用線上的方法,進行了他的後訪談資料收集之後,在過年的時候,來台灣在他最喜歡的餐廳宴請同學,看同學們快樂的聚餐照片,沒跟到的同學,就要等以後的機會了:) -- m.m.

2009-01-25

[雅琳]W18_訪談法

[行動面]
     這週的課程是透過抽籤,將同學兩兩分組,讓同學間彼此進行訪談,藉由詢問對方的過程理解彼此這個學期的學習成果,這也是一種研究法的練習吧。第一次輪中被排到訪問對方的一方,這一輪是要詢問對方規劃中的研究題目與研究方式,抽到的搭檔是嘉典。第二回中輪到自己被訪問,題目是本學期研究法課程中,所學到的課程與所學不足的部分,一組的同學是尤敏。在訪問的過程中,就曾對尤敏說,總覺得缺少訪談法的練習。在彼此詢問的過程中,有象對方學習的機會,也有反省自己的機會。交談的過程中,問題與答案結果其實會有很多變素存在。果然開放式訪談是要累積一定經驗才可以恰當進行的研究方法。
[認知面]
     第一輪由我詢問嘉典要作的研究題目,在另一堂課上發表過了,是以開放平台進行知識管理方面的題目。因為電腦方面懂得遠沒有對方多,所以我從研究動機、研究目標、還有研究方法入手。訪問的過程中其實是我趁機向對方請教了自己想要問題的答案,這其實不算是好的訪談吧。可是也發現了,如果題目範圍太大,或是研究題目的對象不夠明確,變項間的關係定義不清的話,其實很難清楚定接下來的研究過程。第一次作研究該怎麼定下來,或許是我們這些初生之犢最大的挑戰吧。
     第二輪是讓尤敏詢問我,本學期在研究法過程中所學與所得的過程。因為很少有跟尤敏合作的機會,所以很高興。我覺得尤敏的質化研究可以進行得很好,她有一種讓人很安心去信賴她的特質,她可以引導訪問者有條理的坎坎而談自己的事,而不會有抵抗或不信賴的,也不會讓話題跳躍出去。
在談話中我列了十項自己學習中所得:
知識的分類法、定義假說與假設、評估研究文獻、知道如何評估研究過程中的環節、確定變項間的關連、概略瞭解各大研究法、練習使用各種資訊工具、練習將文字用圖形表達、學會製作power point、與人合作 也列了四項自己覺得學習不足之處:製作問卷等使用研究工具的操作練習不夠、缺少練習訪談法等質化研究練習、還不是很能把握怎麼去評估信效度、對研究法的各種應用面還認識不深
   結尾請同學們發表訪問中進行的感想。老師會問被訪問者,訪問者所得到的結論是否扭曲到受訪者的意思。果然是最後一刻都要求真的研究精神。
  [感受面]
     以前所知道的社會科學研究,總覺得題目發想跟解決好像偵探小說般的天馬行空,剛學起來好像進入大觀園一樣的眼花撩亂。認同最後淑華說的,因為從實務下手,更可以發現理論面是理論面,從實務上來每個領域的社會科學研究是各有許多不同的操作變化。只經過半學期的努力,學到的也只是皮毛而已,應該保持開放的心胸去繼續吸收資訊。回顧起來,目前自己對社會科學研究法的認識只敢說理解了測量抽象現象、確認因果關係這十個字。

[雅琳]W16_量化研究小組發表

[過程]
   接到這份作業時正值期末,並且有某個非常優秀的小組頻頻探究聽起來很難的統計名詞,從所以一開始我們小組的壓力就很大,不知該從何著手比較好。幾次討論搜尋後,決定以資訊尋求行為這個題目為主軸,來討論同樣一個研究題目,可以怎麼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究。
    在中文圈中其實使用實驗法的這方面研究不很多,所以可以選擇文章的範圍有限。只是該怎麼整合好幾篇研究並且呈現出來,真是讓我們傷透腦筋。因為找到來分析的文章有圖資領域有教育領域,而且每個領域偏好的答案又不一樣。像是圖資領域比較偏好利用實驗測量後描述出出使用者的行為過程,而教育領域的研究題目則多在判斷是否特定的教學模式會對學生的行為造成良好的改變。所以我們開始意識到同樣的題目為什麼要選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好像跟他們要解答的問題有所關連。最後被大家肯定了有點歪打正著吧。
   呈現的ppt,受前一份作業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們又把研究流程拆解成各個步驟,也就是用老師課上交過的研究流程圖,將實驗的步驟一一作釐清,我們在想為什麼研究者要這樣下決定。最後再把每個實驗的過程跟結果組合起來看會發現什麼。詩絨想出來的實驗分析圖可以說是關鍵,把報告的脈絡都整合起來了。
[心得]
   各組同學都作得很用心,也讓我收穫很多。大家其實都有共同的發現,知道研究的實驗方法跟題目會有相互對照跟影響。並且也都學會了怎麼去描述一個研究進行的過程,還學會辨識發現樣本跟信效度間的關連。只是作結論時各自偏重哪個篇幅的差異。
    而且有個有趣的地方,不少組都擅自幫研究設定了假設。其實我們這組也在爭論該不該這樣做,最後決定只是模糊的帶過去就好。在課程中,大家內心都有個標準的實驗模型在,可是作練習的過程卻發現實際的研究論文跟課堂上提出的模型未竟相符,所以都很疑惑吧。可見我們的經驗還不足,需要多多加油。最後老師提的對立假設、虛無假設、有罪推論、無罪推論的概念回去看了筆記,還是無法很明瞭。

[雅琳]W14_ 論文撰寫

[行動面]
   這堂課老師發了一資料,為同學解答論文撰寫的疑難,並請了三位同學來為大家分享統計他們過去寫論文的經驗。
[認知面]
   上課的時候老師發了紙本,上面寫的十幾條論文寫作方法,對自己其實都相   
   當有幫助。接下來老師解答了幾個同學過去在wiki上所提的問題。
1.找尋研究問題
(1)怎麼找問題:過去研究方法課堂上有提過。
(2)根據權威性文獻:權威的意思就是原點
1-根據引用文章次數。
2-找最原始的、建立這個思想架構的文章。
     但研究者的權威可能會被操弄,作研究的過程中不要盲從權威,如果一位引用權威卻跟自己的研究目標相互矛盾或缺乏關聯,這是研究者的大忌。作一個研究者應該有實是求是的精神。
     題外話,老提到了有三種性格的研究者 : 教室性格、管理者性格、研究者性格。學術圈有這三種研究者同時存在,雖然時有衝突,但彼此坐建設性的激盪才會對學術圈有所發展。
2.如何去篩選數量如此多的相關論文?
研究生的需要有很不錯的閱讀能力:
閱讀的四層次:瀏覽閱讀、分析閱讀、綜合閱讀(消化)--> 創新閱讀。
3.什麼是研究?
把從發現問題到回答問題的每個步驟都詳細的寫下來就是研究。要說明你怎麼發現?又要怎麼證明為什麼你說的是對的。好的研究者喜歡下意識識的製造問題。
同學分享研究心得:
這週請了三位同學分享他們的研究心得。每個研究類型都不同,得出答案的過程也很有趣。
比如易耿說到他用不同的顏色把每個國家作數位典藏不同的流程標示起來,發現原來台灣的流程少了最後一塊,這個結果真有如天外飛來一筆的有趣。請柏堯分享他作質化研究的經驗時,他也說自己會追根究底到極點,不得到答案前會一再追問。我覺得柏堯他不止是追問,也不會跟模糊的答案妥協,還能會千方百計找工具來更有效率的達到他的目的,跟這就是很棒的天生的研究者特質。
這三位同學的經驗分享讓我啟發很大。在這個時代很多資料其隨手可得,可是要追究下去、要能得出一個結果,要有別有洞天的發現,這真的要個別看研究者個別的敏銳跟毅力。
[感受面]
       在別的課程中也有其他老師提到,她認為像王永慶先生就是很棒的研究者。一個商人為什麼會是研究者?因為他會窮究問題找到答案為止。當了好一陣子研究生了,很駑鈍地發現只憑一腔好奇心,還有閱讀與寫作的能力並不足以作研究。從這些同學的經驗分享,我體認到敏銳開放的觀察力、追根究底要資料的毅力、還有持續對一件事投注氣力的恆心對研究者或許才是身為最重要的吧。

[雅琳]W13_Kuhlthua 坐談會


     在圖書資訊學KuhlthuaISP model是三大資訊行為理論之一。在聽演講的過程中,本以為一個大學者應該充滿敏銳的味道,說起話來會把理論跟專有名詞組織的謹謹有條,可是講堂前出現是一位非常和藹可親的婦人,親切又讓人覺得很聰明可以信賴,真像是我心中偷偷理想中的圖書館員。而她的故事,也真的是因為在圖書館工作,因為替孩子們著想,想要幫助他們解決才會著手研究這些理論。想到這背後的故事,本來硬梆梆的理論就好像有了生命。

   因為聽力的落差,而有些回答想在書中也是可以查的到,所以只筆記了幾個點:

1.      如何從不同情緒個性的人身上蒐集資料,建構出一個理論:

找出每人行為模式的相似點,但也找不同點。在研究過程中,每個學生會採取不同的行為,也有不同的目標。把相同點集合在一起成為pattern,再發展為model。但是最近的研究也發現了不同的model,有些學生的情緒不會產生明顯的波動,這樣的人只會蒐集堆積事實性資料,不會建構自己的知識。這點與一個瑞典學者有相同的發現。

 

2.      發展研究問題時,與人交談有助發展議題。要直接去討論素材,可是不要討論步驟,then your idea will come and followKuhlthua老師並提到,group information use,是未來重要的研究趨勢。

3.      給我們寫論文的建議,有幾個要素很重要:

確切可用的資訊、時間、興趣等等。在資訊行為研究過程中,時間是個重要的因素。

 

4.      Kuhlthua老師認為,資訊行為研究與作檢索研究的人已經漸行漸遠。人的工作行為有太多不確定因素,應該通力合作這一研究領域。

 

最後老師介紹了她的新書Learning inquiry,聽起來很符合我需要的書。她所有的研究都一以貫之,最終目的都為了解決人們在學習上的煩惱和困難,想讓他們享受知識的樂趣,不止是位學者,還是位不斷熱愛孩子學習的好老師。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