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書資訊學Kuhlthua的ISP model是三大資訊行為理論之一。在聽演講的過程中,本以為一個大學者應該充滿敏銳的味道,說起話來會把理論跟專有名詞組織的謹謹有條,可是講堂前出現是一位非常和藹可親的婦人,親切又讓人覺得很聰明可以信賴,真像是我心中偷偷理想中的圖書館員。而她的故事,也真的是因為在圖書館工作,因為替孩子們著想,想要幫助他們解決才會著手研究這些理論。想到這背後的故事,本來硬梆梆的理論就好像有了生命。
因為聽力的落差,而有些回答想在書中也是可以查的到,所以只筆記了幾個點:
1. 如何從不同情緒個性的人身上蒐集資料,建構出一個理論:
找出每人行為模式的相似點,但也找不同點。在研究過程中,每個學生會採取不同的行為,也有不同的目標。把相同點集合在一起成為pattern,再發展為model。但是最近的研究也發現了不同的model,有些學生的情緒不會產生明顯的波動,這樣的人只會蒐集堆積事實性資料,不會建構自己的知識。這點與一個瑞典學者有相同的發現。
2. 發展研究問題時,與人交談有助發展議題。要直接去討論素材,可是不要討論步驟,then your idea will come and follow。Kuhlthua老師並提到,group information use,是未來重要的研究趨勢。
3. 給我們寫論文的建議,有幾個要素很重要:
確切可用的資訊、時間、興趣等等。在資訊行為研究過程中,時間是個重要的因素。
4. Kuhlthua老師認為,資訊行為研究與作檢索研究的人已經漸行漸遠。人的工作行為有太多不確定因素,應該通力合作這一研究領域。
最後老師介紹了她的新書Learning inquiry,聽起來很符合我需要的書。她所有的研究都一以貫之,最終目的都為了解決人們在學習上的煩惱和困難,想讓他們享受知識的樂趣,不止是位學者,還是位不斷熱愛孩子學習的好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