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8

[佳典]第二週 科學與研究

科學與研究

動手寫下的的行動面

上課的一開頭,我們就在白板上寫下了許許多多不懂的名詞,就像是彼此的問題集結在黑板上,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各個同學的疑問,也是幫自己注意他們所提出來的是不是自己也有問題,又或者是自己已經了解。
面對寫滿的名詞,要如何下手去回答?也就是面對諾大的資料,首要作的第一步是什麼?
其實就是分類、整理、組織。老師告訴我們,質化的研究就是要先命名、歸類。
這是這堂課的開頭引導,引導我們進入課程正題。

課程學習到的認知面

科學知識是科學研究的產物。
而科學研究是一種透過嚴格的方法來進行,然後來發展出放諸四海皆準的知識。
這個嚴格的方法,是科學家們用實徵的方式(研究現場搜集資料),系統化的蒐集資料。
這些資料可以是量化的數值,或是質化的概念、文字、圖像...等。
之後,在幾系的分析得來的資料,最後產生出一些結果。

偽科學 = 未來科學?
課本上寫到的偽科學是指一些不切實際的宣稱與想法。
這裡老師給了我們另一種的思考,所謂的偽科學,不一定全部都是假的、不合邏輯的想法,或許他是在未來會發生的事情;只因為科技的關係,或是其他的因素,在這個世代變成是荒誕不羈的事情。
所以對於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要相信你能驗證的,對你不相信的是保持存疑、尊重。

為什麼要進行社會研究?
為了要了解社會上所發生的現象。
為了做出比較好的決策,所以需要研究得來的結果。
科學沒有一套絕對的真理,所以要時時抱持著存疑的態度,去驗證、去找尋答案。

怎麼樣去看待這個世界?
存疑:對於事情保持存疑的態度,想辦法去做驗證,相信你所驗證的知識。
正直:科學界的規範中,有一項就是要求所有研究都必須誠實,誠實的將所得到的結果公諸於世,不因為自己的利益而造假,真誠的面對,才能找到相信的知識。
共享:科學研究的結果、知識,應該與他人一起共享,目的是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也讓其它未來的研究能在此基礎之上,建立出更多的知識。

知識的累積是螺旋狀,往外擴大。

思考過後的感受面

時時的對事件存疑、時時的去觀察想問題,這是做研究所要抱持的態度,也是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但是我好奇的是:如果今日相信的事物,未來被推翻、懷疑,那麼什麼時後才會有可以相信的答案?或許我們只能相信當下的證據,但不是全然的放棄他下一秒改變的可能性,因為誰知道會不會有新的道理出現。

沒有留言: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