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9

[怡璇] 第二週 科學與研究

一、課堂活動內容
老師要大家在白板上寫下大家在讀完教科書之後還不了解的三個詞彙,在大家都寫完之後,我發現到除了一些大家有共同疑問的名詞之外,還有一些詞彙對我來說是模糊或不清楚的。經過同學的分類後,大家的分類方式其實都不盡相同,但是分類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如何在這一堆詞彙當中能夠有組織性的分類與歸類。在經過老師的解說之後,我們知道這一些詞彙可以分成三大類,分別是科學哲學、研究方法與其他社會理論。

二、學習的認知面
1. Scientific knowledge comes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2. 科學哲學(研究思想):包含社會現象、社會理論、主義等。
3. 研究方法(Basic concepts的問題):實徵(practical)、實證(positivism)為量化研究,如:縱貫性研究、評估研究等。
4. 如何能學好研究方法:理論與實作須兼顧,多閱讀相關文獻。
5. 研究方法在學習上有何困難之處:理論與理解理論的內涵,以及實作上的困難之處。

Ch.1 科學與研究
Ø 科學如何發生作用:使用特別的方法蒐集資料,資料是指實徵(empirical)的證據或資訊。資料是可以量化方式(以數字呈現)或質化方式(文字圖像或實物)呈現。
Ø 偽科學可視為未來科學,因為帶有迷思、幻想或希望的科學事實在未來有可能會被證實。
Ø 應該如何看待世界:存疑、誠實與共享,保持懷疑的態度面對世界。
Ø 自己的看法:保持開放的態度看待世界,因為開放的心胸才能接納更多的資訊與意見,並且能 與多方進行交流,吸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Ø 研究過程的步驟是循環性的,非直線性的。
Ø 科學界的規範:客觀性、系統性質疑、公正無私、研究成果共有主義和誠實。
Ø 量化研究:探討客觀事實、驗證事實。
Ø 質化研究:建構想法、現象與過程。

三、學習的行動面
在上完今天的課程之後,發現到自己對於閱讀過的內容不是那麼的了解,除了老師上課已經解說過的一些詞彙之外,還有很多事我還不了解的,像是詮釋學、紮根理論、社會建構主義等等,在課後我想我需要再去查查看那一些是什麼意思,課文中的內容也透過老師上課後有比較了解的感覺,不過也是需要花一些時間在看一次,這樣才會對內容更加深刻!研究方法真的是一門很重要的一堂課,以後要認真讀書理解書本中的理論,然後取得實作的經驗多練習。

四、學習的感受面
課堂中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讓我印象深刻,「多閱讀論文是否有助於學習研究方法?」,一開始聽到這個問題讓我有點疑惑,因為我原本以為在閱讀論文之後會對於研究方法有更深刻的了解也會學習到很多實作上的經驗,而老師的回答是”不一定”,因為是要讀”好的論文”才會學習到正確的研究方法。在聽完老師的回答之後讓我感到非常的認同,因為現在的論文非常多,但是其實有一些論文並不是藉由嚴謹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這也讓我想到說現在論文的”質”其實是參差不齊的,因此如果看到了不正確的論文其實反而是會誤導我們的認知。如果自己沒有學好研究方法,還會以為別人用的研究方式都是對的,這樣的學習是很危險的。除此之外,又讓我想到老師一直強調要有懷疑、存疑的研究態度,因此在我們看到任何文獻的時候我們不能一昧的相信文中所寫的都是對的而全部吸收,正確的學習態度是要能夠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勇於質疑自己看到或閱讀的內容。我覺得自己在獨立思考和存疑的能力還是不夠,之後應該要多培養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畢竟身為研究生是需要有研究的能力,因此在進行研究之前,我一定要先培養自己習慣於思考與懷疑的學習模式,這樣在往後的研究過程中才會擁有正確的研究方法與態度。

沒有留言: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