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是...?
課本的內容→針對問題得到答案的一種方法
我自己的想法→去找出沒有人有興趣的東西(很多研究目的是比較個人的、不是一開始就大家會覺得非常重要或很熱門,研究是找到這些契機然後創造更好的)
把科學當成一個轉化的過程,我們把一開始對問題的懷疑叫做「假設」,研究是一種用科學方法,把概念、臆測與懷疑(假設)轉化成科學知識。
- 社會研究之外的選擇
權威:父母、老師或是專家都可能是我們權威資訊的來源,但是我們非常有可能高估「專家」,當我們不瞭解專家們的知識從何而來的時候,我們就喪失了評估自己的機會。
傳統:傳統可視為一種昔日的權威=「以前流傳下來的都是對的」。
常識:日常生活中的常識有其價值,但是容易造成邏輯的謬誤。
媒體的迷思:像是電視、電影的內容,容易產生刻版印象。
個人經驗:有些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會接受這些事情是真的,視覺上的錯誤或判斷上的扭曲,都可能將我們誤將某些事視為真實。通常人們比較相信自己看或經驗過的,而不相信經過嚴謹的研究設計所產生的結果。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result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 科學如何發生作用
科學家使用特別的方法來蒐集資料(data)→實徵(empirical)的證據或資訊,
資料是可以量化(quantitative)→用數字呈現
或質化(qualitative)→可以用文字、圖像或實物呈現 - 質化研究通常不是碩士生的工作
- 實徵empirical→在人的世界中,因為環境變動,所以我們求的是均質的內容
實證→要知道為什麼,拿現象來證明,通常是自然界,很容易證明 - inquiry(提問)要是實徵的,是一個可以在社會中觀察到的現象蒐集到的資料可能是數字的"量化取向"或是文字、圖像或實物的"質化取向"
→老一派的人才會覺得質化和量化是水火不容
- 科學是產生知識的系統,以及從此系統中產生的知識,結合了關於世界及知識本質的假定,通往知識的方向,及一組獲得知識的程序、技術及工具。社會科學是牽涉到人的研究,有時叫做soft sciences,因為探討的主題容易變化、難以觀察、而且難用實驗工具加以精準測量。
- 偽科學Pseudoscience:真實事物←→粉飾科學
偽科學→真實事物和目前的科技存有差異,所以不見得是"偽",
而算是一種未來的科學,大部分的還不知道,而我們對未知的事務應該是尊重而不是存疑
- 科學界(science community):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部份
community是指一群互動的人,彼此共享相同的倫理守則、信仰及價值、技術、訓練和生涯規畫。
- 科學界的規範(The Norms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 客觀性(universalism)
- 系統性質疑(organized skepticism)
- 公正無私(disinterestedness)
- 研究成果共有主義(communalism)
- 誠實(honesty)
- 科學的方法與態度:科學的態度才是人觀察世界的正確方法
- 在近十年內學術傳播討論到open access的問題,→機構典藏就是因應而生
- 有部份資料庫認為該開放學術期刊我們怎麼看世界?
老師的看法→要存疑、要正直、要共享我的看法→要又自信又謙虛 - 科學期刊:匿名審查制度(blind review)
- 研究過程的步驟
選擇主題→聚焦於研究問題→設計研究→蒐集資料→分析資料→解釋資料→報告研究結果
- 質化與量化的社會研究
量化 | 質化 | |
目的 | 測量客觀事實 | 建構社會的真實,文化的意義 |
焦點在於...? | 變項 | 互動過程、事件 |
主要關鍵 | 信度 | 誠實 |
價值理念 | 中立 | 當下、明確 |
情境 | 獨立 | 有限制 |
個案、受試者 | 多 | 少 |
分析 | 統計 | 主題式 |
研究者 | 獨立的 | 參與其中 |
- 課本中最喜歡的一段
=實務工作者與社會科學=
科學不能提供人們真理,因為科學是提供一個很緩慢的過程,逐步的去減少不真實的部份;許多人對必須要面對科學的種種不確定性、很緩慢的速度兒感到不安,大家都會想要馬上得到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