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8

[若涵]W9 實驗研究

實驗的基本邏輯是延伸常識的思維
課本如是寫著。

[課堂活動]
美美老師提供了三篇摘要,在閱讀完後列出懂與不懂的概念。
˙第一篇「針對創作性戲劇寫作教學方案」:
    -懂的:以量表為評量工具來了解不同教學方案對國中七年級寫作能力和興趣的影響
                 (以實驗組和控制組為比對)
    -不懂得:評量的分析方式(限制式寫作題型)
˙第二篇「導向教材設計方式對於高中生學習VB之影響研究」
    -懂的:從課程設計的現況和問題來分析舊教材之優缺,再提出新的理論規劃新教材大綱
    -不懂得:軸線的組織結構理念
由於這是量化研究,因此當中穿雜了許多統計分析的專有名詞,這是我技術上的不足,無法確切的明白其研究的方式。

[課堂內容]
適合實驗研究的問題,是有假說,有現象,對某件事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還存有懷疑。實驗有七個重要的部份,分別是處遇、依變項、前測、後測、實驗組、控制組以及隨機分派。
隨機分派變是盡量使實驗的對象是類似的群體,而不是天龍地虎般的差距,才可以使實驗更加接近客觀公正;處遇則是研究者所做的調整,例如恐懼的高低,心情的好壞等等,它是自變項或一群自變項的結合,是研究者開發的測量工具或指標;而依變項是因為處遇而造成的轉變,可以從觀察、訪問中測試進而得到結果。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必須透過前測和後測來比較依變項,實驗祖就是有接受處遇或有處遇的群組,沒有接受處遇的群組便稱作控制項,有很多不同價值的處遇便需要多個實驗組。

實驗是可以很多變的,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的實驗辦法,研究者為了可以使實驗順利,或者有更高價值,會提出一些幫助,例如控制和記號。在實驗中,控制很重要,控制實驗情境的所有層面,例如實驗者透過模擬實境來控制實驗場景。實驗也可以透過設計記號將實驗的過程快速的記下,例如O=對依變項的觀察;X=處遇;R=隨機分派。而研究設計也可分為幾個類型,但基礎都還是建立在古典實驗設計上,依據不同的情境盡情不同的研究設計,這是選對的路來進行實驗。例如:同等性時間數列做的處遇不只是一次,是在一次前測之後,處遇和後測交互觀察;拉丁方塊設計是為了研究順序之於實驗,研究者想了解某些處遇在不同順序和時間下如何影響依變項。

在實驗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去注意外在與內在的效度,內在效度就是控制實驗環境,設計排除處遇以外的變項(選擇偏誤、歷史、成熟、測試、工具影響、樣本流失、統計回歸、處遇擴散或污染、補償行為、實驗者期望),而外在效度是把實驗發現推論到實驗外事件與環境的能力(寫實、實驗反應、場地反應),如果缺乏外在效度該實驗便對基礎和應用科學沒有意義。

而我們在執行完實驗後,研究者應該要訪問受試者,因為若是實驗過程中有情境模擬應該要向受試者解釋,然後從受試者思考中了解情境是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最重要的是,解釋不把實驗真實本質告訴其他尚在受試者。由於實驗研究是具有侵擾性的,它會影響到人的生活,如果受試者將會是處於一個充滿不安,或令人困窘的情況下,研究者要十分小心,控制情況。

[心得]
我們在平常生活中,是不斷地進行假設,到判斷,到最後決定性的行動,這都是實驗的一環,在嘗試後去比較原本預計的結果,進行修飾、改正,從新再進行一次,這是研究的精神。實驗研究最大的特色在於它以實證論取向,在乎的是眼見為憑,屬於量化技術的研究。推理小說的偵探們常會去觀察身邊的事物,進而猜測事情的真相,然後透過實驗和揣測性的手法來得到結果,如果失敗,就轉而調整實驗的方式,甚至改變最一開始的假設,要有具體確切的證據,才可以證明提出的理論或想法。

我剛上班的時候,無法好好掌握每件事物的走向,一個前輩就提醒我,我們就像是那些偵探,要隨時敏銳的感受所有身邊的事物,當電話響起,可以從訊號去判斷可能是由哪裡打來的(假設的開始),收到對方的訊號,要快速的想出應對的策略,解決問題(調整情況中某些東西),最後再很快的檢查一遍工作是否有錯誤、遺失(比較調整與沒有調整的結果)。

我們其實都身陷實驗研究之中,每天每夜都不斷的在判斷在推理著,是否可以過馬路?天氣的狀況?該做什麼?該吃什麼?只不過在社會中,各執其職,分工合作,才可以讓整個團體是順利的成一個圓,向前邁進。

沒有留言: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