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30

[堃瑛] 第十週 調查研究

◎認知
「測量」包括很多面向,有形的、無形的,重量、長度、溫度、智商、滿意度等等,配合不同的對象,也會使用不同的測量方法與單位。

調查研究的缺點在於,很少能處理社會生活的情境脈絡,因為它都是條列式的,跟訪談就會有很多差別,例如問兄弟姊妹的問題,訪談會比較有彈性,能夠依據對方的回答,馬上修改詢問的方式或是決定問題的深度、廣度。

老師用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做問卷就像炒一盤青菜一樣,誰都可以炒,炒完了都可以吃,但是不知道好不好吃。

問卷設計的兩個重要原則:

  1. 理論架構要很強
  2. 操作定義要清楚
舉例:

要問受試者年齡的時候,有好幾種問法,如下:

  1. 今年幾歲?
  2. 出生年次?
  3. 年齡區?
  4. 兒童、少年、青年、中年?
這四種問法應該是各有各的考量,配合不同的研究目的而使用,但我覺得第三種最合適,第一、二種的答案都太過精準,受試者不一定願意據實回答,研究者做分析時也必須處理過多的資訊,第四種問法則不容易界定各個項目的意義。

而其中包含有「連續變項」與「類別變項」,連續變項如出生年次,類別變項如年齡區,連續變項可以轉變為類別變項,反之則不行

  • 連續變項(continuous variable)
  • 對所研究的變項採用數量表示時,在任何兩量數之間可以存在其他量數者,稱為連續變項。例如:身高就是連續變項。因為任何兩人的身高數字之間,都可能存在另外數字;甲生與乙生的身高分別是160與161公分,丙生的身高也許介於二人之間,是160.5公分。同理,智商、人格特質、反應時間等,都屬連續變項。

  • 類別變項(categorical variable)
  • 研究對象在特徵上可以分門歸類者,稱為類別變項。例如:性別、教育程度、職業、宗教、籍貫、社經水準等,均屬類別變項。

    ◎行動
  • 問卷設計練習
  • 這週做的練習是修改一份簡單的問卷,除了考慮到做問卷設計容易犯的十二點錯誤之外,也要想想怎樣的題目答題者看起來最舒服?怎樣的題目研究者最容易做分析?

  • 檢討上週的小組練習
  • 我們組的命題「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會增加對該主題之興趣」,老師說蠻有創意的,但其實我們純粹是從ISP Model中的觀點去發想而已。

    ◎感受
    今天上課的主題是問卷,其實我從以前就很喜歡幫人做問卷,倒不是為了幫對方進行研究如此高尚的情操,我只是覺得問卷就像另一種形式的「心理測驗」,在不同的領域上,可以幫助你更了解自己,例如關於消費、線上遊戲、使用圖書館等等,很多東西是我們每天生活中都會接觸的,但我們使用它,卻很少去整理自己使用上的行為與感受,藉著做問卷,就可以發掘一些現象,我覺得是很有趣的。

    這兩週恢復為美美老師一個人上課,看到老師很認真地排了「課程時間分配」,覺得老師真是用心,雖然總是有點難履行(苦笑),不過也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吧!

      沒有留言: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