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5

[子萱] 第十二週 非反應式研究

認知面

  今天的主題是非反應式研究(nonreactive research),又稱為非侵擾性研究或非介入性研究。之前沒有聽過這樣的研究方式,對這個詞感到有些疑惑,而老師開始講解後,才發現有些是以前聽過,但對它的了解是似是而非的研究法,在今天的課程中對這些概念更清楚了。

˙非反應式的測量:不介入被研究者的互動、事件和行為的資料蒐集和測量方法。
˙內容分析:分析文本內容,做系統化和客觀化的分析。
˙現有統計資料/次級調查分析/次級分析:對既存的資料做進一步分析研究。
˙推論的議題及指標檢驗。

  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優點和限制,因此要注意是否應研究方法的缺陷而造成研究結果不準確,即使是官方統計資料也是要謹慎使用。

  最後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給大家思考:非介入觀察法用於參考服務評鑑上是否適合。我大致上是認同合適一方的意見,但會不會我是圖書館員的話,可能就偏向不適合了。也許對自身服務有自信讓讀者滿意的館員,是不會擔心這個問題的。我覺得老師最後提出的方式不錯,通知館員會有評鑑,但指定在某一期間之內,沒有告知確切的時間。這樣讓館員有被告知的機會,也不會因此在某一次服務中為了評鑑而反常。

行動面
  今天這課堂老師一開始先跳脫課程,要和大家聊一聊研究方法這堂課至今大家的收穫是甚麼。我覺得我收穫蠻多的是研究過程的步驟。先從選擇主題開始,聚焦問題、設計研究、蒐集、分析資料、解釋資料等。而這個過程我覺得在小組作業中真實的經歷一遍,雖然那不算是一個正式的研究過程,但我們也確實的思考了主題,並試著尋找適合的資料,思考要怎麼去分析,如何解釋、呈現,也面臨換題目的狀況,體驗到做研究是一個不斷循環、推翻的過程,即使只是一個小型的報告也是如此。

  另外,Foster老師的教學方式也是很特別的經驗,老師花很多時間,預備很多資 料,讓我們在課堂中練習,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記錄、檢討,在最後質化海報作業產出中,雖然經歷到很焦慮、挫折的過程,但也在老師的建議下找到方向,完成這個作業。

感受面
  這堂課一開始的學習回顧,讓我驚覺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已經是學期的後半了,聽著大家討論期末報告,情緒上蠻沉重的,也覺得有些壓力。不過,希望就像老師說的,在學習知識時應該是喜悅的,也要找到學習的動力,做一個讓自己樂在其中的研究。

沒有留言: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