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5

[怡璇] 12/31 量化小組報告{量化資料分析}

這一次的學習方式較之前不同,同學們先各自分組選一個量化方式,然後再挑選相關主題的文獻,仔細閱讀每一篇的資料分析方式與呈現結果。這樣的報告方式很困難的是我們在完全沒有概念的狀態之下,要看許多文獻中使用不同的資料分析工具或是公式實在是很茫然也很無助。另一方面,不同的文章所呈現的方式也相差很多,有一些會使用很多的統計公式進行交叉分析等等,而有些文章就僅僅用數據的方式列表呈現。所以在全部小組成員的文章放在一起討論時,第一個遇到的問題就是找不到太多的共通點,得不到一個具體的概念。不過經過反覆多看幾次文章,再找一些相關資料閱讀之後,就漸漸能夠得到一些觀察後的心得與結論了。


在報告之前,老師要我們在聽別組的報告的同時,把不懂的概念記錄下來,也許這些概念會重複出現,最後可能可以稍微理解這一些不懂的概念。

整個報告下來,我不懂的概念有:

ANOVA相關分析, 皮爾森相關分析、迴歸分析、Cronbach’s 阿法值信度量表檢測、結構方程模式(SEM)、驗證性因素分析(CFA)、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CHI-SQUARE TEST、效標關聯度考驗等。

Note:《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是當代心理計量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共同創作的智慧結晶,它的重要性在於不僅能夠整合當代兩大統計技術:因素分析與路徑分析,處理社會科學研究當中最棘手的潛在變項問題,也影響到研究設計的原理與測量方法的運用,更可以應用到各種不同的情境中,例如因果關係的統計論證、測驗與評量工具的發展、縱貫資料的分析、跨族群(跨文化)資料分析等等,可以說完全涵蓋了研究的始末與當代統計發展的重要議題。(資料來源:http://www.yehyeh.com.tw/newbook/statistics/5635/5635.htm)


對於以上這些不了解概念,經過同學們的解說,有些概念已經有一些初步的理解,但是其餘的可能還要再另外找資料釐清一番。另外,讓我印象深刻的部份就是老師跟我們解說了不同類型的假設。而且對立假設和虛無假設的表達方式也不一樣。

至於我們這一組的報告,聽完老師的講評之後我們才發現到我們對於假設有很深的誤解,因為我們認為量化的研究似乎是一定需要研究假設的存在,但是其實是錯誤的想法。屬於探索式、描述式的研究議題是不需要研究者的假設存在的,研究者可以選擇不要有任何的預設立場,透過資料分析、數據的呈現,完整地描述與呈現研究結果。聽完老師的解說之後我才恍然大悟發現自己在研究假設這一部份學得不是很透徹,理解不夠清楚,所以課後要多花時間重新閱讀。

除了我們這一組的報告之外,聽了別組同學的報告也讓我對於量化資料分析有一點概念,但是因為不懂的詞太多,對於同學閱讀的文獻也不熟悉,因此,聽的同時會感到有點吃力,但是多少有得到一些大方向,像是實驗法與調查法有重複的組別報告,所以就加強也補充了原本的認知。其餘還不了解的地方就要靠自己回頭去好好研讀教科書,增強自己的知識了。

沒有留言: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