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0

[擇憲W13]親炙大師風采─與Dr. Kuhlthau座談

[2008.12.10]
本週社會科學研究法,老師真是佛心來的,讓我們與提出ISP(Information Seeking Process) Model的作者,也就是羅格斯大學圖資所教授Dr. Kuhlthau座談。看到原本在書中出現的作者,真是開心。自己對Dr. Kuhlthau的第一印象,覺得她像是一位親切和藹的智者。一開始,Dr. Kuhlthau簡介了她的基本背景及發展ISP的歷程。老師應該是標準的圖資人,因為她提到曾經擔任過中小學圖書館的館員,大約在80年代開始,因為在高中圖書館擔任館員常常得協助要上大學唸書的學生寫類似小論文的研究報告,發現高中生除了有找資料的需求之外,在找到資料之後該如何彙整資料也深感困擾,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從自己切身的經歷找到研究的問題,在圖資碩士到教育博士的求學歷程中,逐漸建立起使用者觀點的資訊尋求歷程模式。她還提到她的兩位子女分別是圖書館與博物館界的學者專家,這兩門學科領域都與資訊需求相關,因此聽來頗有一脈相傳的使命感。老師還把ISP的六個歷程簡單地加以描述,彷彿書上的理論變成有聲版躍然於會場。在簡介的最後,老師推薦我們可以閱讀她的兩本著作,分別是Seeking Meaning: A Proces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及 Guided Inquiry: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前者提供圖資界服務者知識存取(intellectual access)相關的理論架構,後者則是討論指導式探究法(Giuded Inquiry)的概念與應用。第二本書讓我這個國中小老師頗感興趣。

接下來就是緊張刺激的發問時間,美美老師一向都鼓勵我們踴躍發問。果然強將之下無弱兵,柏堯首先「發難」,大意是每個學生資訊尋求行為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以情緒方面為例,老師是如何能夠在ISP模式中歸納中相關的表現。關於柏堯的問題,老師的回應是在觀察學生的反應時,她會先從情緒方面的共同點開始觀察並歸納;有一點很有趣的是,老師提到有些學生在資訊尋求行為的歷程中沒有情緒的波動,相對來說其認知的歷程也沒有甚麼改變。然後,又是自我逼迫發問時間,我準備了三個問題(希望不會太蠢)請教老師。首先是問到為什後期ISP模式會加上了第七個階段,也就是Assessment。老師的回答是無論學校教師教學或是圖書館員協助讀者,對於ISP歷程加以回顧評量(估)將有助於資訊尋求行為的精進。其次,因為我老是對於寫長篇報告一點動機都沒有,所以就很問老師,有那些因素有助於幫助人們或學生進入到ISP的Formulation階段,老師說她有一堆策略,不過她先分享了幾個,如要有對話(conversation)、對問題的詳細說明(elaborate)、圖表化(charting)、創作(composing)及更多元的互動(interaction)。最後一個問題,則是問老師線性模式的ISP和非線性的Bates的採草莓模式有甚麼不同。老師提醒我們,ISP主要是任務導向的模式,無法包括所有資訊行為的類型,這一點可以感受到老師的學者風範,任何理論都有其限制,也各有所長,而不是把某一個理論當作永恆不變的真理。

Dr. Kuhlthau在回答我的提問之後參觀了大家的RM海報,接著最後一個壓軸的問題,就是銘心老師以超流利英語(唉...本人的心頭之痛)問到,資訊檢索與圖資這兩種從系統與使用者觀點不同的領域都有人對於ISP進行探討,因此請Dr. Kuhlthau分析未來的研究趨勢為何。老師的建議是這兩種領域必定也必須要整合在一起研究,才能呈現更多元的面貌與研究發現。她還開玩笑
地說,未來的趨勢之一,恐怕是ISP的Stages會愈來愈多,圖表會愈畫愈長...,真是幽默。

大師之所以為大師的重要特質之一,我想應該就如美美老師說的,能夠從自身所遭遇或面臨到的經驗找問題,然後努力不懈地追根究柢並覺察他人所不能見。雖然今天只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但我覺得是個難得的經歷,除了再一次練習如何以英文問好問題之外,老師平易近人的風範、有問必答的耐心以及持續研究的精神都讓我印象相當深刻。期待自己能夠早點對於期末作業化焦慮為行動,趕緊進入Formulation的階段,不要只是會寫這種小小心得,也應該能對各類問題提出創新或有深度的想法,才不會忝為圖資人!

沒有留言: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