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6

W6 好像哲學課程的研究法

[課堂活動]
Foster教授要我們解釋上週的作業,就是針對葉乃靜老師「台灣原住民資訊行為」一文的命題和假設。在講解同學的作業中,我忽然恍然大悟了一些從課本上看也看不懂的"連結性",命題是為了串起所有變項之間的關係,是為了讓我們了解為何這個概念會連結到另外一個概念上,是為了讓我們提出關連後得到假設。所以命題,是要為了產生假設。

如此一來,命題就不能夠太過於複雜,要力求精簡,概念才不會太擴散。美美老師說,一個命題最好不要超過三個概念,還要注意命題的邏輯順序,更重要的是命題和假設之間的一致性,如此依來雙方才可以被認同有意義。而假設裡頭包含了各種可能性的概念,所以它是需要能被檢驗的,所以當一個假設要成立時,它是需要文獻來證明,需要研究來支持觀點。

這麼一來回頭看看我寫的命題和假設,根本就是錯誤連連呀...

[課堂內容]
Foster在解釋完同學們的作業後,就延續上星期尚未結束的課程。提到了演繹法(deductive)和歸納法(inductive):演繹法是從抽象的思考開始,運用邏輯將概念和具體的證據連接在一起,力用證據來驗證這些觀點;而歸納法則是以特定實證證據的觀察開始,逐漸推論,朝廣大的抽象概念來建立。而社會理論又可以根據研究者準備研究的範圍分為三大類:微視層次(處理小部分的時間、空間和對象)、鉅視層次(牽扯社會中較大的群體)、中型層次(試著連結微視層次和鉅視層次)。除了以上,Foster教授還有解釋了形式理論(正式理論)、實質理論、中距理論和各種解釋的形式。
沒有理論是可以永久留存的,它是需要被更新,甚至是被推翻的,理論不是固定一成不變,那只是暫時性的,要能不斷的修改直到其能夠更正確更完整的來解釋社會世界的組成和運作。

另外,要呈現一個理論時,我們該如何去解釋呢?一是解釋某些現象的結構,二是去詮釋某些現象。理論的功用就是讓我們去了解背後的意義,去思考裡面的意涵,在搜尋資訊的時候,把過程用有結構的方式去解釋。在感覺不確定時,我們常常會有挫敗感,要讓挫折變成滿意就得讓不確定的因子變成確定的,如此一來就可以解除我們對於不明白而產生的焦慮。

[心得]
這次的課程,讓我忽然想起大學時上嚴鼎鍾老師的課時,他說,從現在開始你們所用的每一字每一句,再也不是原本的意思,而是有更深層的涵義在裡頭,所以身為圖資系的學生,說話要更注意用詞。
那些平常在熟悉不過的字詞,究竟包含了什麼樣的意思在裡頭,當我們要下命題及假設時,是不是真的有琢磨過每個字詞的涵義,有沒有連自己都確定了再發表,我想當初嚴老師想要傳達的意思,就是有點接近這樣吧。
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常常變成理所當然,在這過程中,所有的好奇心就消失殆盡。因為已經接受了這樣的結果,於是也不需要去思考為什麼。當我們試著去命題時,就是重拾小時後對萬物的稀奇和疑惑,從新省視這些事物,在當中發覺新鮮的連結,開始我們對於它們的好奇,便能提出假設。

寫到這裡,我覺得社會科學研究法好像哲學課程,因為要學習不斷的思考再思考,研究每個言詞的意義和用途,還要清晰每個概念的來源和發展,要能運用,要能理解,還要找出新的開端。我的個性使然,時常「差不多」「這樣就好」的想法,整個讓我無所適從,即使好奇心充斥在心中,卻只是個晃眼即過的空想。也許這是人類的劣根性,要改變很難,但要去發覺更難,似乎要抽離最原始的人心,才可以理出一條完整的頭緒吧。

沒有留言: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