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本次社會研究法的上課方式,宛如一場震撼教育。
每次上課,美美老師都會給我們一些「驚喜」,本週一開始的暖身活動,是由同學叔 華與大家分享EndNote書目軟體的運用,雖然所辦會議室的投影機臨時出現問題,不過我會再找時間,自己實際練習,分別從資料庫匯入EndNote的方 法、自行輸入資料,以及在Word中運用EndNote等三個主軸,試著讓EndNote從「講義內容」變成我找文獻時的「真實好幫手」。接著,老師在正 式上課之前,似乎有段潛在的副學習,那就是讓同學們藉由下載上課簡報的方式,瞭解JoinNet的檔案上傳與下載功能。若網路連線品質正常且能免費讓教育 單位或學校下載與無償使用的話,個人認為JoinNet的確不只是套多媒體通訊軟體,更是學校遠距教學或國際學生線上交流,以及圖書館線上服務的絕佳平 台。
本來以為接下來時間可以喘口氣好好地聽老師講課了,在聽到老師對於偽科學的補充說明之後,沒想到老師竟然將大家分組,而且要在短時間 內歸納一個章節的重點並摘要報告,還得去蕪存菁只剩五分鐘的報告時間。哇,N年前唸大學時好像也沒這樣被要求過,一開始真的讓我有點措手不及。在時間壓力 下,同組的同學們大家拼命邊看書邊劃重點,思考如何化繁為簡,還練習以圖表方式整理重點,甚至絞盡腦汁地想以比喻的方式來解釋概念。如果換個角度來想,這 其實也是種不錯的練習,訓練自己如何能在最短的時間,深入淺出地把複雜的概念表達出來,真是種令人緊張卻又覺得重要的能力訓練啊。
這次上課一口氣談論了五個章節,第二章談到了社會研究的四個面向,第一個面向引導我們去思考研究的目的,到底是對於新的主題進行探索或學習的探索式研究,或對於某一情境、社會環境或關係提供特別詳細的圖像之描述性研究,以及建立在探索性及描述性研究之上並進而確認問題原因或理由的解釋性研究。第二個面向則探討研究的運用,主要有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兩大分支。基礎研究較為超然獨立、科學及學術的取向,而應用研究則採較為務實改革及行動的取向。第三個面向則從單一時間點的橫斷性研究以及複合時間點的縱貫性研究, 討論研究中的時間面向。第四個面向則是說明研究時所使用的資料蒐集技術,共分兩大類,也就是資料蒐集以數字型式呈現的量化資料,包括實驗、調查、內容分析 及既存的統計資料;另一類則是資料蒐集以文字或圖片方式呈現的質化資料,又分為實地研究、及歷史比較研究。總而言之,第二章描述了社會研究面向的輪廓,有 助於了解社會研究的知識領域。
第四章方法論的意義,主要是探討實證主義、詮釋社會科學與批判性科學等 三大研究取向。這三大研究取向對於事實的看法與蒐集事實的方式各有所長,然而對於現階段的我而言,目前尚難以適應批判性社會科學那種後現代的方式,也就是 對現象批判或解構之後,四處點火卻提不出具體可行的建議;如果要找出蘊藏於流動社會互動之脈絡的詮釋社會科學,也許對於研究的議題可以瞭解,但要描述的 話,可能會因為思考的深度與廣度不足而很難詮釋歸納出完整的脈絡。加上自己比較希望研究結果應該能夠與生活和職場至少有若干程度的聯結,因此現在的我可能 比較偏向工具取向的實證主義。但無論是哪一種研究取向,作者都提醒別忘了三種取向的共同特徵,亦即實徵的、系統化的、理論性的、公開的、自我反省的,以及 無止盡的研究過程。
到了第六章,就開始說明質化與量化的研究設計。一開始作者並不急著鋪陳兩種研究的細節,而是從「重建邏輯以及實務中的 邏輯」、「技術體制與超驗的觀點」、「線性與非線性路徑」、「測量的以及觀測者的三角檢核法」,以及「客觀與誠實」四個角度探討質化與量化研究的邏輯,接 著分別從設計議題、研究主題的雕琢及研究範例的提供,詳述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與質化研究的不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設計議題上,量化研究首先要清 楚研究的自變項與依變項,以及較複雜因果關係的中介變項,並對於變項之間關係提出假設,並以回答研究問題或為理論尋找實證上的支持。而質化研究的設計議題,則是將其對社會世界的想法或觀點,透過其所研究的個案及其所處情境之脈絡中,發展出新的構想。此外,在量化研究的因果解釋上,要避免犯下常見的幾種邏輯錯誤,例如內容空洞且半點解釋能力都沒有的套套邏輯(如重罰可以預防犯罪)、欠缺自變項的目的論(如美國註定要成為世界主要大國)、分析單位錯誤搭配的生態謬誤(如根據兩鎮而非以兩鎮的家庭平均收入及摩托車的總數,就論斷有錢的人喜歡擁有摩托車),以及以較低或分散的分析單位就要解釋較大或集合的作用做解釋的化約論(如以研究語言的生物基礎,卻可以解釋一個生物系統如何實現語言的能力)。在質化理論上,如何從系統化的資料蒐集與分析程序,而發掘、發展,並已暫時地驗證過的紮根理論,以及在研究歷程中對脈絡和個案與過程的關注與重視,是精通許多事,善用各種資源並能讓「雙手萬能」的質化研究者應該要掌握的重點。
第七章在談量化與質化研究的測量,起始於討論為什麼要測量,也從時段的安排、資料本身及資料與概念的連結來說明量化與質化測量的不同。量化測量在研究籌劃階段就開始進行,以數字型態表現資料,並在蒐集資料前思考概念。而質化研究則是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進行,展現各種輪廓、大小和可能的資料,並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發展概念。接下來作者提出測量過程的環節。量化研究的測量首先是採取一個構念並給予理論或概念定義以精鍊的概念化之後,再將構念定義與測量技巧連結的操作化。而質化研究再資料蒐集或分析之前,就將變項概念化且再蒐集資料的前後發展許多概念定義。再者,作者討論到所有測量的中心議題,也就是指可靠性與一致性的信度和強調真實性的效度。信度又分為在不同時段的應用是否能傳遞相同答案的穩定信度,橫跨各個次母體或人員群組的代表性信度,以及能否從不同指標中得出一致結果的等值信度。而增加信度有四種方法:(1)明確地將所有構念概念化;(2)使用精確的測量水平;(3)使用多重指標;(4)使用預試、前導研究與複製其他使用者用過的量數。而談到效度,則分為從單獨的測量或一般人普遍所認同的表面效度,接近定義所有內容而多重量測的內容效度,能夠正確指明一個構念的效標效度(如用托福測驗來測量學生在英語能力的表現),以及指測驗能夠測量到理論上的構念或特質的程度之構念效度。作者接著複習了名目、次序、間距及比率四種變數,並提到不同的變數的量測重點,以及建構指數的目的與方法。最後則是根據變數的特質介紹常見且相對應量表之使用情境與限制。
第八章則是談到如何在較大的群體或母體中如何對於量化與質化抽樣。抽樣主要非為兩大類,一是非機率抽樣,另外則是機率抽樣。非機率抽樣有抽取任何方便抽取的隨意抽樣(容易錯表母體),在預先決定好的類別中隨意抽取定數個案的限額抽樣,以研究者主觀經驗從總體樣本中選擇被判斷最能代表母體個案的的立意抽樣,當特定母體成員難以找到時,先選擇一組調查對象,當訪問這些調查對象之後再請其提供其他屬於研究目標母體的調查對象之雪球抽樣。還有找出一群非比尋常、大異其趣或與眾不同個案的異例抽樣,以及一開始只抽取少量樣本據此決定是否接受某一假設或應繼續抽樣,直到能夠決定接受或拒絕假設的按序抽樣,最後是研究者發展紮根理論而選取樣本的理論抽樣。至於在機率抽樣方面,則是將所有元素編號後再用亂數決定挑選元素的簡單隨機抽樣,將抽樣架構的每個元素編號後以抽樣間距挑選的系統性抽樣(如從300個姓名中每隔3個就抽取1個),把母體分成數個層次後再從次母體隨機或系統抽樣的分層抽樣,以及缺乏好的抽樣架構及接觸抽樣元素的成本太高時所使用的類聚抽樣,還有電話訪問時常用的隨機數碼撥號。最後作者提到樣本大小與推論的問題,最佳樣本數取決於需要的精確度、母體的變異度或多樣性以及不同變項數目。而推論母體時,要盡可能以抽樣誤差小的樣本抽樣,推論的結果相對更加精準。
此 次上課一連串學到不少量化與質化研究的相關概念,真是個人史上罕見的超豐富學習。在震撼之餘,倒是有個小小建議。如果可能的話,希望日後有機會在課堂上能 以分組方式,針對圖資領域的碩士論文進行研究法閱讀討論及報告, 相信有了課本教學及論文範例的研讀與討論,相關的研究法理論或概念將更能讓人印象深刻,並具有實際運用的信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
-
這樣也算實驗研究嗎? 本週的課程重點是實驗研究法。一開始美美老師再次提醒大家研究生應該如何記筆記。老師建議,寫大量內容的筆記時可以線性的方式記錄,也就是依事件的先後順序撰寫;但如果是範圍較小或是想要了解事件的輪廓或全貌時,可以用樹狀圖的筆記方式,搭配如FreeMind的方式呈現出...
-
(一) 課堂活動內容 1. 暖身練習:閱讀實驗研究法的摘要,將懂與不懂的概念分成兩組。 懂的概念:實驗組、控制組 不懂的概念: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獨立樣本 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共變數、等組後測準實驗研究 2. 實驗研究的概念與內涵 3. 小組實驗設計練習:選一篇摘要畫出其實驗研究架...
-
一、 從事的活動(上課過程概述): 1. 討論上週的作業─如何撰寫命題與假設 2. 講解上週未講完的課程 二、 活動內容(上課情況詳述): 1. 每個同學將自己的作業上傳(針對葉乃靜老師的文章,所寫的命題與假設),然後Foster教授挑了兩位同學的作業(其實也不算是挑,是自願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