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5

[佳典]第三週

課程學習到的認知面

知識是怎麼得來的?
根據上週所學習到的:
科學知識來自於科學研究;由一種嚴格的、有系統的方法,進行研究後,得到知識。這個方法,在這週加入了兩個新的名詞:演繹法和歸納法。
歸納法:
我們觀察周遭的事物、現象後,歸納出來的道理、原則。
演繹法:
將已知的結果、理論,藉由搜尋一些的資料(樣本),統計之後去做驗證。

科學概念→研究問題是一條很長的路
上週的心得就有談到,要發展出研究的問題,我覺得是做研究裡最困難的一步。尤其要從概念、主題到找出確切的問題,更是艱難的一段路程。我們必須不斷的聚焦,確認問題的核心,才能知道我們要問的是什麼,後續的步驟才能繼續下去。

偽科學究竟是什麼?
老師在課程中回答了同學上週提出的問題,再重新解釋了偽科學的意義;
其中有一個概念來解釋偽科學,就是它是”非主流”科學的泛稱,不管他是旁門左道抑或是未來科學,在現今不被一般大眾所接受。
這些的”非主流”科學大都是太看重美的部分,而忽略了差的部分,所以會造成社會上對他們的偏見;再者,他們通常都缺乏其他學者公開的再驗證,大都是個人主觀意識所發展研究的結果,所以會造成社會大眾的不確定與懷疑。

測量標準的訂定
我們利用質化或量化的工具來幫助我們觀察現實的情況。當我們在利用工具進行測量前,必須先訂定測量的標準,才能確定測量出來的結果是有用的。

效度
效度的意思是指真實性與正確性。
內部效度的問題:
是因為測量工具設計的問題,無法反映測量物件的特質。比如說拿體重計去量身高,就是一個明顯的拿錯的工具去測量物件。也就是測量時,必須用對的工具去測量對的事物。
外部效度的問題:
發生在取樣時的錯誤。當我們需要從母體取樣本數出來分析觀察時,必須確定這個樣本能充分代表母體,否則可能會發生過度概化的狀況。

信度
信度是指可靠性或一致性。

分類
質化研究常會以分類來進行事物的分析。但分類通常會帶有主觀性,每個人會因為自己的知識背景不同,來進行事物的分類。這時候我們必須去選一個能被大多數人接受的分類方式。

合作學習的行動面

課程的下半部分,我們進行了小組的討論,用分工合作學習的方式,將課本的內容一一的介紹給同學們認識。在短短的時間內,彼此腦力激盪,將內容咀嚼吸收,並轉化成大家能懂的話語來講解,是一件非常刺激的行動學習。

思考過後的感受面

一段三個多小時的課程,看起來像是”超英趕美式”的學習,內容豐富多樣,而且不同於一般的講述教學,有思考、有回應,收穫良多。但也或許是時間太少、東西太多,所以一時間也是有些混頓不解,需要再多研讀一下本內容,重新整理一下所學習的東西。

沒有留言: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