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的分類概念
在上個禮拜,我們學到面對大量詞彙時,應該有的概念 -- 整理、分類。在面對分類的時候,我們可以依科學哲學、研究方法、理論現象等來做分類了解,但老師說班上有一位同學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將所有的知識分成你所懂的,與所不懂的。 歐買尬,這真是完全搔到我的癢處,這的確就是我所想的「第一步驟」,常常在想說那麼多的辭彙我怎麼知道要分哪一類,而我應該更先要做的是先把懂的和不懂的 挑出來,she got it!老師接下來也提到,我們的知道與不知道分類,只是我們自己在做的「個人層次」的分類,科學界是要找的是一致性的通用分類,我想也跟上個禮拜做出了呼 應,因為科學是放諸四海皆準的,common sense不能作為科學的分類。
偽科學的解釋
偽 科學是不被主流接受的科學。我覺得這麼一句話給了上個禮拜解釋的偽科學一個更貼切的解釋,不管它是所謂的「未來科學」,甚至是「主流科學」也一樣,那是前 人所一步一部堆積出來的研究成果,但典範不是沒有轉移的可能,我們所要秉持著的,就是應該對任何事情保持科學懷疑的態度,不冒昧相信,也不隨便肯定。
研究方法四重點
老師由解釋上個禮拜有同學不懂的名詞「過度概化」談起,說明研究方法有四個基本要素:測量、樣本、信度、效度。
- 測量:分成以數字測量與分類的概念。以數字測量的前提是我們必須先準備好測量的工具和標準,要用對的工具量測對的對象;比如說量身高我們用公分作單位而不用公斤,嬰兒的體重表示用公克而一般人的體重表示用公斤等,若測量工具無法反映測量物件的特質,我們會說這個研究的內部效度有 問題。比較數字測量與分類的概念,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假設今天要做老師的評鑑,我們可能會有兩種情況,第一是使用如李克特量表,將對老師的印象以五等地區 分,這麼一來我們可以用數字的轉換統計來評量這個老師的教學狀況;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請全班的同學寫下對老師的五個評語,若有十位同學作評鑑,我們可以 得到五十個名詞,此時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名詞,以分類的概念再來看學生們對老師的教學做出了什麼樣的評價。
- 樣本:樣本的使用錯誤即會造成同學提到不懂名詞過度概化的概念。過度概化的發生代表了外度效度產 生錯誤,研究者是以小群體樣本的結果推論到大群體,而造成過度概化的錯誤。舉例來說,如果研究現在要做一個全國國中生資訊素養狀況的討論,而對中部四縣市 的學生作取樣,想要以此推論母群體(全國國中學生)的資訊素養狀況,研究者在此研究中忽略了城鄉差距等的因素,這樣的推論很有可能造成過度概化,甚至錯誤 的結果。
- 信度:經由同學的報告,指出信度為一致性的概念。
- 效度: 效度為真實、正確性。在這邊我想到一個之前大學上課時老師舉的一個例子,高信度低效度,高效度低信度的狀況是如何發生的?以老師出題,學生作答為例,若老 師出了一份考卷,學生很多都考得很好,表示這是一個具有高信度與高效度的考卷;如果在對答案的時候,老師不小心將正確答案"B"念成"D"讓學生改錯了, 也就是出現學生都一樣寫了B(高信度)但是批改出來是錯的(低效度),出現高信度低效度的情形;最後就是如果老師出了一份題目但同學上課都不聽,答案亂 寫,呈現的就是高效度低信度的情形了。
實徵研究、實證研究、實地研究
- 實 徵研究:在第一堂上課的時候,老師就提到了實徵研究室進行研究方法的最重要步驟,必須進入場域蒐集資料。在這次上課報告的第二章中,提到了資料蒐集技術有 分質化的與量化的,量化包含實驗、調查、內容分析及既有資料等;質化的資料蒐集技術則有實地研究與比較歷史等。以上都為實徵研究的方法。
- 實地研究:由以上可知實地研究為實徵研究中的一種,它是屬於質化的蒐集資料的方法,是對一群人,進行一段持續且長時間的個案研究。
- 實證研究:為了證明假設所進行的量化研究行為。實證研究中通常會具有兩個變項,比如說研究者想研究是否真的男生的理化會比女生好兒去做的証明研究就是實證研究。
二 到八章都是進行研究須具備的基本概念,其中六七八三章是有關研究方法的討論,這個禮拜我們以分組的形式,秋風掃落葉般的把這幾個章節概括的重點抓出來,這 當中有些是老師一再重複提的,有些是更深入的講解,也有些是之前就或多或少聽過的概念。研究法真的是一門馬虎不得且紮實的工夫,它牽涉到很廣的範圍,但又 因為是「科學的方法」而匯於一宗,實在是令人不敢大意的學問。這次最大的收穫,也是藉由這樣的小組討論,將這麼一個好幾十頁的章節「以我們的角度」去蕪存 菁,不但要馬上壓縮我們的腦袋擠出空間把這些概念放進來,還要瞬間消化和同組同學達到共識,實在是太刺激了!只是發現真的從大四下開始就沒有再做分組報告 很有差,整個融會貫通和報告時語言表達能力都下降許多,明明小組有充分準備在我口中都結結巴巴冗字一堆,別的小組就可以說得很流利,真的要趕快把感覺抓回 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