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面 why/what文獻探討?
why
文獻探討基於以下的假設:知識是會累積的,可以由其他研究者處,分享一種集體式的努力,而研究者再閱讀報告並比較、再製或批評其缺點。
總之,文獻探討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出與自己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品評其優缺點。
what
文獻探討可以分為六種類型:
1.自我研究的回顧(self-study review)
自我研究回顧的定義在課本的定義很模糊,我認為主要為確認自己研究的領域和方向,進行相關文獻的探討,以增加作者的信心。例:學生的論文企劃。
2.脈絡回顧(context review)
建立文獻的相關性與背景說明,並顯示目前的研究的背景與各種觀點,提出某種研究某個問題或未解決的衝突。通常放在文獻的開端。例:葉乃靜老師文章的摘要。
3.整合式回顧(integrative review)
作者對某一主題的相關文獻回顧,並做出摘要與簡介,提出文獻中其他作者的正反觀點。例:論文文獻探討第二章、個別出版品(年度評論)、Foster老師2006年所寫的文章。
Foster老師經驗的分享:首先研擬主要標題、次要標題→將次要標題的文章放一起閱讀討論。
4.方法論的回顧(methodological review)
作者透過比較、評估文獻中的研究方法,並顯示研究設計、樣本、測量會造成怎樣的結果,也可比較不同研究方法的優缺點。
5.理論回顧(theoretical review)
以不同的理論來解釋同一件事,作者將兩種或以上的理論加以整合,或延伸提出新的議題。
6.歷史回顧(historical review)
回溯某一議題的發展,看起來可能像是某一主題的相關統計(應該也可以是敘述性的),提出前人研究知識的累積情況。
而這六種文獻探討的類型是互補的,在不同的情形可用不同類型的文獻探討,屬於哪種類型有時也有模糊不清的地帶。而甚麼時候要用哪種類型的文獻探討?目前閱讀與寫作的經驗仍然不足,無法精確的說明與舉例,希望藉由上課的練習可以讓我更明白這幾種類型文獻探討的用法。
行動面 where 文獻在哪裡?
我的學術資源清單(英文資源待補中)
-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 CEPS電子期刊
- 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
- 圖書資訊學刊
- 圖書資訊期刊全文資料庫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 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
- GRB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 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 中文圖書資訊學文獻摘要CLISA資料庫
- ISI Web of Knowledge
- Google scholar
上一次有系統的檢索,是在研究所推甄時提出的研究計畫,以下為回憶當時的步驟:
1.聚焦主題,確認要找到甚麼資料。一開始都是使用google來做檢索,看一些相關的新聞、部落格等,透過這些基本的閱讀,訂定題目以後,才轉往各個資料庫搜尋。
2.首先我查找博碩士論文網,目的在於查看有沒有人做過類似的題目(那時還沒有去看外國的研究),在下載相關文獻閱讀之後,發現文獻仍不足,且部分論文沒有電子檔,便轉往國圖。
3.在國圖的資源有很多,除了去翻找沒有電子檔的論文以外,還找了書籍(只有1.2本相關),和使用了期刊影像傳遞服務,好在我的研究題目資料不多,我將中文期刊一次找齊,直接列印出來,之後將資料來源抄錄下來,以供參考書目使用。
4.在閱讀相關文獻以後,參考其參考書目,發現幾篇重要的文章沒找到,經過上述的步驟再次循環。
小心得:雖然參考別人的參考書目,可以將一些我忽略未找到的文獻找齊,但在那次的檢索經驗中,有兩點是可以再加強的,其一為應該要找英文的資料來源;二為那時不知有研討會論文集、各圖書館館刊等,所以並未搜全。
其實國圖的索引包含了大部分中文期刊的資料,付費後(影印費1張2元)幾乎都可以取得,之後該加強的是對英文資料庫,以及各圖書資訊學研討會論文、館刊的熟悉程度。
感受面 英文上課很辛苦
不知是不是英式英語的關係,Foster老師講的聽不太懂,可是美美老師與小蝶老師的英文都可以聽懂,希望Foster老師可以將說話速度再放慢一點點,讓我們慢慢的理解,上課應該會比較有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