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2

[怡璇] 10/15 Research and Theory

一、課堂活動內容
課程的一開始是延續上週所談到如何評估一篇好的文獻,針對葉乃靜老師的一篇文獻對每部分的內容進行分析與評鑑,我們透過兩人一組的方式討論各自的評分方式,經過意見的交流後再共同訂一個最終的分數。在這一次的小組討論後,我發現到目前的我們要去評估一篇好的或不好的文獻是有困難的,可能是我們所看的文獻量還不夠多,對於研究的方法了解不夠深,所以還不能夠很具體的說出我們覺得好或是不好的原因,就只能就老師告訴我們的規則或是看完的感覺來評量。下半堂的課程則是進入到理論與研究的部份,針對社會理論、意識型態、資訊行為、假定、關係、命題與假設進行探討。

二、學習的認知面
Ø 何謂社會理論?
為一組系統的相關抽象概念或思想,而其濃縮並組織關於社會世界的知識。同時也解釋社會世界如何運作。
Ø 何謂意識型態?
意識型態是不可被驗證的、絕對的、封閉的、不可協商的,且與資料無連結。
Ø 假定:Assumption is given 代表個人立場,為理論中不可驗證的起點或看法,其對於建構理論的解釋是必要的。
Ø 概念:概念即以符號或文字所表達的一種想法。
Ø 關係:概念彼此間的關聯性,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Ø 命題:對兩個或更多變項間的特定關係作理論性的陳述,以使我們了解一個概念的變化是如何由另一個概念的變化來說明。
Ø 假設:以實證的方式來進行測試的關係稱為假設。

三、學習的行動面這一次的上課內容中,我對Foster教授所說的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from Kuhlthau不是很了解,因此我就上網查了Kuhlthau教授的這個模式的詳細內容,看完之後對於Kuhlthau的資訊搜尋過程有了較完整的理解。發現到每個人的資訊搜尋路線是有序性的,搜尋資訊的行動由尋求相近的主題到尋求確切的資訊,對於題目的認識由模糊至切題,而尋求過程中將會歷經不確定、樂觀、困惑、澄清、具方向感、抒解、到滿意或不滿意等情緒變化。過程中焦慮及不確性不斷反覆出現,但隨資訊蒐集漸多,問題被釐清,不確定應消除,觀點便清晰開朗。以下是對此資訊搜尋過程整理出的表格:

















四、學習的感受面
今天上課透過分組討論的方式我覺得很不錯,因為可以了解其他同學的看法,再透過溝通討論出最後的結果。在討論的過程中,很多模糊的概念或理論都能藉此機會釐清,同學也會提出不同的觀點或看法引發我們更多的思考。不過對於命題與假設的區別我還不是很清楚,可能要再去看一些參考資料幫助自己理解兩者之間的區別,在這次的實作練習之後應該會清楚很多。

沒有留言: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