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01

[志佳] 第七週 實地研究

行動面(上課內容)

之前的課程是依照不同的主題來看研究方法,但不論是哪個主題,我們通常還是會圍繞質化與量化兩大研究方法打轉,討論不同主題在質化研究與在量化研究中的差異。此次的課程帶領我們直接了解質化研究的方法實地研究法,讓我們了解如何開始一個質化研究。

課程的開始們先釐清了一些問題。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是在一開始決定研究問題、研究方向時就不同的;量化研究者清楚自己想要了解的方向,可以根據一個理論架構開始設計他的研究問題,換個角度來說,量化的研究者對於自身的研究是具有主導性的:量化的研究者根據自身想要研究的題目與自我的假定設計問題,選取樣本以後,樣本根據研究者訂定的題目來回答問題。

但質化研究完全不一樣。質化的研究者並沒有一個既定的研究題目,他是直接進入場域,透過觀察,而在其中注意到研究問題,最後聚焦到他的研究問題上。質化研究重「自然主義」,意義是由現場裡面觀察而得,是完全沒有其他因素與外力的介入而產生的。

接下來foster教授告訴我們一些實地研究的注意事項:
  • 涉入層次:分為完全觀察、參與式觀察、觀察式參與、完全式參與。這是研究者在進行實地觀察時對於事件不同層次的參與程度,研究者在信行實地研究時,會將自己融入觀察的場域當中,老師也提醒我們儘量避免完全式參與,並舉之前有人為了對黑社會或是風色場所做研究而必須要真正的加入那些場所為例警惕我們,我們必須在最安全的狀態下進行我們的研究。
  • 避免完全透露出自己的研究。就如同在課堂一開始所說的,質化研究重自然主義,要注意不要有人為的干涉,但透露出自己要研究的問題可能會使被觀察的人有戒心而表現出不自然的一面,甚至提供不真實的答案,使得研究失去準確性。
  • 進入場域:我們要在對的場所,穿著對的服裝,表現出對的言談舉止,並經常檢視自己。
  • 資料收集:研究者會在觀察之後將所得記錄下來,在做筆記時可以將內容分為直接觀察、推論、分析與個人筆記的項目書寫;將觀察的具體事實從中產生推論,然後可以進一步經由訪談證實研究者的理論。
  • 離開場域:慎選時機並小心處理離開時的情感因素。

認知面(學到了什麼)

藉由了解實地研究的方法其實同時可以讓我們了解質化與量化的不同,在一個自然的環境中,我們去觀察,並試著解釋,最後得出結論,我想完成了老師要我們做的field note之後,我可以更深刻的體認質化研究吧。
課堂上的對答裡還有一個是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同學問到是否同樣的問題已經被人做過研究我們就要避免重複?老師回答其實不是的。同樣的問題被越多人研究,可以使被研究的事物有越全面的面向被看到,也可以加強此現象、理論的論點,是好的。


感受面(感覺如何)

從紀錄這是Foster的第一堂課、第二堂課,轉眼間已經是倒數第二堂課了,這個禮拜的功課壓力比較大,上課比較無法專心,不過也因為較熟悉了Foster教授的節奏,所以還可以跟得上進度。這次上課老師舉了一些很有趣的例子,讓我可以更快的了解老師要傳達的概念,比如說我們要對研究的對象有同理心(不是同情心喔),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事情,就像男女朋友約會遲到,我們要從對方的角度想想他的處境,為什麼會遲到?或為什麼對方會不開心,產生情緒?都是很好玩的。

沒有留言: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