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2

[柏堯]第八週 質化研究分析

Week 8 質化研究分析

認知面

暨上禮拜談到質化資料收集的方法,這禮拜則是教我們質化資料的分析方法,首先複習一下上上週質化的解釋:有因果解釋、結構解釋、詮釋解釋三種。它是屬於深描、詳細的解釋,比較沒有抽象語言,因為這樣比較接近真實,而解釋內容也會與情境相關性高。

質 化資料分析與量化資料分析其最大的差異,就是Foster老師每次上課幾乎都會提到的演繹(deductive)與歸納(inductive),這兩個概 念我搞了好久才弄懂,總之,質化資料的分析是從data開始,再推到理論(屬於歸納,又稱紮根理論);量化資料的分析是先有理論框架,有了基本假設,再去 獲取實徵資料(這是演繹)。

譯碼的類型&步驟

這時候開始我覺得最難的部分了,是將質化的資料編碼,以利於分析。質化的編碼有以下三種類型(它的順序也算是做研究的步驟):

Step 1 開放譯碼(open coding)

開 放譯碼的過程,首先要把概念抽解出來,而對象是原始資料本身。既然叫做開放譯碼,我的解讀是先將一堆原始資料編碼(即以概念命名,如譯碼的練 習,CO=complain, WI=wife, MO=motivation),再根據資料的概念性質給他一個適當的命名。而質化研究的測量就是觀察記錄,研究者就是研究工具,所以研究者需要分析解釋原 始資料。

Step 2 主軸譯碼(Axial coding)

主軸譯碼的對象是開放譯碼經過命名的編碼,其內涵是將概念重新組合,可以把原來已經過命名的概念,變成有階層式的概念,或是把概念變成有前中後順序的組合。
這樣的過程會產生一組的理論,概念與概念的關係又會呈現出來,所以又叫做紮根理論的過程。

主軸的意涵:有順序的(可以時間作為主軸順序) 、群集的
e.g. marriage →after and before marriage

Step 3 選擇譯碼(Selective coding)

從原始資料選出可以解釋編碼意義的文句,如練習中將CO,WI,MO等對應到原始資料是第幾行。

美美老師跟我們說,一般的研究可以從原始資料(raw data)去推論現象(質化研究傾向),或由文獻檢視理論再提出假設與推論(量化研究傾向),我的疑問是,文獻也可以做編碼嗎?將剛蒐集來的一堆文獻,經過分類整理,將其特定的概念抽出、命名(到這還是開放編碼),再來將這些碼分類並找出其關聯(如照出版日期排列和概念的階層式分類,但這算是主軸編碼嗎?),最後將文獻中特定的文句抽出來證明這些編碼?

若要將文獻編碼,看來使用開放編碼和主軸編碼是沒有問題的,但最後的選擇性編碼,好像就沒有意義了,或是有其他辦法使用選擇編碼,用在文獻的編碼上嗎?

質化分析方法

理想型(Ideal types)

選一個研究的典範類型來思考、分析。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共產國家,就這樣的理想型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分析原始資料

連續的近似值(我看到另外的翻譯為連續逼近法,這似乎比較傳神,Successive approximaton)

將原始資料與概念反覆的推敲,使用重複的動作,不斷的重頭開始,最後會由模模糊糊的概念中,找出具體的通則,不斷修正的證據也會更正確。

舉例法(Illustrative method)

這方法是將理論放在空盒子(Empty boxes)裡面,研究者必須蒐集原始資料來填滿這些空盒子,以原始資料檢測理論是否存在。

問題:這個方法是先有理論,再將實證的資料放入空盒子裡面來印證,但是這樣先有理論的「演繹」方式,不是量化研究的取向嗎?

範疇分析(Domain analysis)

這個方法我還不是很理解(因為上課的時候沒有聽得很清楚),而在閱讀完課本以後又更模糊了,它所定義的範疇,又有分為表面名稱、語意上的關係、實質名稱,實質名稱又是範疇的次類型...等。表15.1範疇關係中的類型的文字也非常抽象,所以理解的模糊,想像的也很模糊。

再經過推敲以後,範疇是不是一種語意上的差別?以田園筆記的例子來說,我該把這一堆原始資料分為各種範疇(分範疇的方法有點過於抽象,無法想像),然後整理分類?以這樣來說開放編碼就是一種範疇分析嗎?這部分真的不好理解。

分析比較(Analytic comparation)

把各種資料排列出來比較,可以用取同法與取異法兩種方式比較,可單獨使用也可混搭。

敘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

敘事分析也可以說是故事分析,研究者要分析的是一個故事的脈絡,觀察在情境中的各種故事情節、環境等零碎的片段,觀察情境中各種材料的互動關係。


反面個案方法(Negative Case Method)

這呼應前面的舉例法,當原始資料不支持空盒子裡面放的理論,這時候就要找一個新的理論,(這時就會去修改empty boxes裡放置的前人理論),以支持獲得的原始資料。


行動面

這 次Foster老師讓我練習編碼,主要是練習開放譯碼的部分。討論的時候要抽出各種概念比較花時間,因為這種主觀的練習,一個人來做還容易一點,但有四個 人就有四種不同的意見,我們連一個概念要如何命名都可以討論很久,有些人認為應該命名為妻子的行為,有些人覺得命名為妻子就好,但其實在中文我們已經達到 共識:妻管嚴,但是在英文中我們卻找不到一個簡短的字來代替....,但是最後還是由wife勝出。
透過這樣的練習很具體的讓我們了解該怎麼樣去編譯原始質性資料,雖然只有做到開放譯碼的步驟,但是後面的步驟只要光聽解說就已經能夠想像了。
近來發現,在學各種知識的時候,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想像目標(目標)是差很多的,沒有一個具體易懂的概念來對照,也就沒辦法照單全收。

感受面

這次上課很奇妙的,突然覺得Foster老師說的英文我竟然多聽懂了幾成(大概有60%了...),不知道是我英聽有進步還是老師特別放慢速度?這讓我在上課的時候比較能夠進入狀況了(也許是早上的空氣比較好,所以頭腦比較清醒?)。

1 則留言:

mm 提到...

阿 柏堯 那一段是說研究者從文獻--前人的研究結果--去找出來可以用的理論,或產生新的命題,例如從Kuhlthau的ISP或乃靜老師的部落文化和資訊行為,記得下午老師在R102的說明嗎?在這個解釋中,文獻的功用,不是用來譯碼:)是用來找尋理論和命題的,如果不明白,再來問老師。 -- m.m.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