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的一開始,老師要我們在黑板上寫下三個不懂的名詞。
實徵empirical:實際到現場蒐集研究資料
實證:用證據來證明研究問題,通常是量化的研究
剩下的雖然老師沒有一一解答,但我發現老師的用心,老師希望我們能夠自己分類出這些名詞,而當你能正確的分類,就是學會研究方法的時候。
恩...自己試了一下,還是沒辦法像老師的分類一樣.....我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要把「過度概化」分在研究方法裡面...不就是一種人性的現象嗎...跟方法有甚麼關係....
看這黑板上的一堆名詞,我很直覺的要把重複擦掉,保持版面的乾淨,甚至想要全部條列重寫...但老師的一個舉動 ─ 計數,把重複名詞的頻率記錄下來,這是我完全忽略掉的。爾後老師又提到說,一個好的思考,是要會用圖像來表達事物。
一連串下來,老師大概把我們的名詞分類為:
1. 研究的思想
2. 研究方法
3. 社會理論
偽科學老師提到李嗣涔做的研究 ─ 手指摸字。當你無法用五感接觸到的,大家會認為是無用的科學知識。但當你只是無法去證實這個現象,而否定這樣的科學嗎?對於不知道的事情,我們應當存疑,不迷信,但也不迷不信。
研究的步驟選擇主題(從個人的閱讀、經驗;從前人的文獻探討中取得)→聚焦於研究問題(檢索相關內容)→設計研究→蒐集資料→分析資料→解釋資料→研究結果報告研究的步驟並非絕對的線性過程,各步驟間需要許多相互協調互動的過程,後續的步驟可能引發先前步驟的再思考(螺旋狀),在達到研究終點前,都可能朝幾個不同的方向進行,而到達終點後,通常會刺激新的思考並產生下一個研究問題。
心得:要用科學的方法來看待每一件事,真的是很不簡單。尤其是要避免「過度概化」這件事....應該說這是一個不容易改變的習慣...
另外,一般人對於權威的說詞總是奉為聖旨,認為有地位的人說的話就是對的,怎知權威也有犯錯的一天,像這次的毒奶事件,專家的說詞一改再改,甚至說出沒驗到三聚氰胺並不代表沒毒,把民眾當傻瓜。但這也產生了一個矛盾點,專家是一個社會的信心指標,一般人並沒有機會接觸的那麼多的知識,若連專家的話都不能信,要這些人該如何適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