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03

W7_ File Research [雅琳]

[知識面]

 1.質化研究的觀察重點和量化研究最大的不同,在於

質化研究根植於觀察自然情境;量化研究觀察已經設

計的、控制的現象。量化:統計並解讀意義,前提的

觀點已先設定好,事先設計情境然後蒐集資料實驗過

程就是在驗證。

質化:素描受研究的樣本在自然的情境下產生的內容

,中間沒有研究者的參與。一切依據自然情境。

  

 2.質化研究意圖去分享社會內部的意義脈絡。探究這

些文化背後的含意。質化相較量化,研究目的是在於

意義的解讀。是被研究者的意義而非研究者的意義。

是研究者嘗試去描述參與者的觀點。例如,並非學術

圖書館員去解釋學術圖書館文化。

 

3. 研究步驟是質化研究是先選定研究的場域。要能

在圈內找到一個位置,被接受作為圈內人。對被觀

察的情境要抱持同理心,以在對方立場以對方可以接

受的角度看事情。有觀察問題,但是沒有frame

有預設好的東西,只有concept


4.不要對研究對象完全揭露自己的研究。

 

5.進行研究時,問題意識是先產生還是後產生?

研究步驟是先進入場域,觀察場域細節後進行概念

化,產生想法。需要注意這些觀察結果,受到哪些

場域的情境影響。最後有成果再學術傳播。

 

6.質化研究兩個研究方法:第一階段,作純素描,

紀錄觀察所得。為了確認觀點,再回去作訪談。

How you to delevope your concepts?

研究者應從觀察中產生"推論",然後用訪談證實推論。

 

7.研究中注意事項:

(1)培養研究和人際技巧

(2)適度揭露研究 但不要提供太多

(3)研究者本身即研究工具 ,需要要經常對研究紀錄

經常回顧,自我反省質化研究的觀察 -- 觀察實體現

場人、突發事件、現場的節奏。

(4)寫下來的東西不ㄧ定符合現場。研究者應訓練用新

鮮的眼睛看事情。記得紀錄時間 ,用時間來做關鍵。

(5)應對被研究者表現出興趣。

 

8.開放式的訪談與結構式的訪談,區別很大。半結構

式訪談與田野訪談。會像老朋友相互談一樣。在自然

情境下的訪談就是一個深度訪談。要用社會情境下的

語言來訪談。

 

9.進入和離開場域,要慎選時機。也要注意處理分離

的情感因素。

 

10.觀察(observation)和推論(infernces)觀察具體事實

,研究者進一步從觀察產生推論,進一步由訪談來證

實研究者的推論。

 

[認知面]

這堂課中學習到了質化研究實施的方法,以及執行

研究步驟過程,還有其中該注意的細節。

課程中看到兩個問題,思索了一下後,嘗試用已經

學習到的概念去解答。一個問題是有同學覺得,該先有

研究問題還是進入場域後再發展研究問題?該帶著問題

進場域然後尋求解答嗎?

我自己的想法是,在場域外的問題意識,因為不是在場

域內的情境產生的,應該是帶有預設立場。跟質化研究

自然主義的精神不符。場域外的問題意識應該當作一種

進行這項實驗的動機。進入場域後,應就場域內觀察所

得去歸納理論,避免因預設的問題影響觀察所得。

另一個問題是在沒有命題與假設的狀況,該怎麼評斷

資料。課本上是提到剛進入場域的時候需要帶著新鮮

的眼光,盡可能去蒐集任何細節資料,多生活化多瑣

碎的才是生活的核心。等到累積足夠的量再蒐集結構

化的資料。該怎麼蒐集質化研究的資料,又如果研究

場域很廣時該怎麼著手,好像都是大問題。也難怪說初

學者先不要從質化研究著手比較好。

  

[行動面]

Foster教授在週五下午就學習作業進行了對談。本

來以為教授是在一旁作觀察,結果他是直接參與進

來還全盤指導我們擬題目(研究方法研究真是太難了

,汗...)這是指導呢還是所謂的自然訪談呢?如果我

們是研究素材,真好奇做出的結果。

 

[感受面]

看起來質化研究者需要廣博的知識、敏銳的觸角、

堅定的意志、友善的態度、翩翩的風采、開放的心

胸,還有可以時而融入情境實則客觀抽離的成熟心

智狀態。進行好的質化研究的確很困難,以後在

鑑賞那些描繪世界另一面的精緻研究結果時,真

要好好對那些研究者的心血與研究精神致敬。

 

 

1 則留言:

mm 提到...

哇 你的感受面的文字 真把質化研究者寫神了 ^^ -- m.m.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研究生可以用ChatGPT 幫忙寫文獻探討嗎?  有關ChatGPT ChatGPT的方便性已經在許多領域被應用, 幫我們草擬自傳、產生摘要等,不過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可以用ChatGPT繳交作業嗎?可以用ChatGPT寫研究報告嗎?以下是全球聲譽卓著的理科學術社群arXiv在2...